安德顿升船机
安德顿升船机 | |
---|---|
Anderton Boat Lift | |
概要 | |
類型 | 升船机 |
地點 | 英国柴郡安德顿与马伯里 |
坐标 | 53°16′22.1″N 02°31′49.8″W / 53.272806°N 2.530500°W |
开放 | 1875年 |
翻新 | 1908年、2002年 |
官方名称 | Anderton Boat Lift, aqueduct, basins, meter building, toll houses and buried remains of salt chutes, inclined planes, the east basin and dockside features |
评定时间 | 1976年6月9日 |
參考編碼 | 1021152 |
网站 | |
http://www.andertonboatlift.co.uk/ | |
地圖 | |
安德顿升船机[a](英語:Anderton Boat Lift)位于英国柴郡安德顿,连接低处的威弗河与高出15米的特伦特-默西运河。作为世界首座取得商业成功的升船机,它于1976年获英格兰历史遗产保护局列入在册古迹。[1]
安德顿升船机经历了三代变迁,最初建于1875年。威弗河横穿柴郡中心,曾是食盐贸易的重要通道。为了节约运输时间,威弗河航运信托(Weaver Navigation Trustees)计划通过一系列船闸将其与邻近的特伦特-默西运河相连,但由于空间有限、运河水量不足等原因,这一方案未能实施。作为替代,时任该信托工程师爱德华·利德·威廉姆斯提出使用一套液压机械来在两条水道之间垂直运送船只。威廉姆斯随后咨询专精于液压结构的埃德温·克拉克,克拉克构想的升船机包含左右两座水槽,分别置于杆上,插入地下的液压缸。经过设计,在高处与运河联通时会有5英尺(1.5米)深的水进入水槽,在低处与威弗河联通时水位则只会有4英尺6英寸(1.37米)深。两座水槽因此能够自然地因重力交换位置,每次运作只需八分钟,以水槽中6英寸深的水从运河中落入威弗河作为代价,相较船闸使用的水量更少,船只通行的速度也更快。[2]
以液压系统驱动的升船机运行了三十余年,期间其运送的货物总量达到约五百万吨。然而,由于原始设计中使用的液压液为运河中的河水,而运河边盐厂和化工厂林立,河水长期受到污染,液压系统也逐渐遭到腐蚀,维护愈发困难。安德顿升船机于1906年至1908年间重建,两座水槽改为使用绳索悬挂于顶端新设置的滑轮上,由电动机来抬升和放下水槽。[3]
随着其他货运方式的发展,水道承载的货运量开始下降,升船机逐渐变为由休闲船只所使用,至1980年代初再次因结构腐蚀而关闭。在获得国家彩票遗产基金等机构的拨款后,升船机的翻新工程于2000年展开。考虑到古旧的金属框架可能无法再承担水槽的重量,接管升船机的英国水道公司决定恢复1875年的原始设计,重新在水槽下方设置液压设备,但加入了自动控制系统并以矿物油而非河水作为液压液。源自1908年工程的外围机械结构则经过翻新后继续保留。安德顿升船机随后于2002年3月重新开放。[4]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Historic England, "Anderton Boat Lift, aqueduct, basins, meter building, toll houses and buried remains of salt chutes, inclined planes, the east basin and dockside features",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2004 (英语)
- ^ Duer, S., Hydraulic Canal Lift at Anderton, on the River Weaver, Minutes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1876, 45: 107–117, doi:10.1680/imotp.1876.22589 (英语)
- ^ Saner, J.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Canal-Boat Lift on the River Weaver at Anderton, Minutes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1910, 180: 239–255, doi:10.1680/imotp.1910.17779 (英语)
- ^ Clarke, M., Anderton boat lift: restoring the Cathedral of the Canal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Civil Engineering, 2004, 157 (1): 19–25, doi:10.1680/cien.2004.157.1.1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