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林元
张之
出生1930年1月
北平市(今北京市
逝世2001年1月10日(2001歲—01—10)(70—71歲)
北京市
国籍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播音员、体育解说员
活跃时期1949-1979

张之(1930年1月—2001年1月10日),原名张火望,笔名林元李泗,男,汉族北京人,播音员体育解说员记者,被称为中国体育解说事业的“开山鼻祖”[1]

生平

[编辑]

张之1930年1月生于北平(今北京),1948年参加工作,1949年1月到济南华东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学习,3个月后调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员。同年春他南下到上海,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

1950年1月[註 1][2][3]苏联国家男子篮球队上海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支来访的外国球队。当时门票被抢购一空,许多没有买到票的听众纷纷打电话到电台,要求实况转播这次比赛。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转播这场比赛,并由张之与另一位播音员陈述(后成为著名电影演员)搭档解说,开中国体育解说之先河[1]

195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第一次篮球排球比赛大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比赛实况。据原央广台长杨兆麟回忆,“我们听说上海有个说球的人,觉得很新鲜,就把他从上海临时请来帮忙,解说广播全国篮排球比赛”,将张之借调到北京,并完成了广播任务[4]

1953年,张之正式从上海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体育采访报道和实况转播工作,并参与创办《体育节目》[5]。1961年,第26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的徐寅生对阵日本选手星野展弥,比赛最后关头著名的“十二大板”就是由张之解说的[4]。在解说中,张之擅用比喻,如形容张燮林“像海底捞月般的将球一板一板地削过台面,球像轻飞的柳叶准确地落在对方的球台”,形容徐寅生“发球变化莫测,球像鹰一样飞到对方台面”,生动形象,让听众如同身临其境[4]。据张之回忆,在其练习广播球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曾从戏剧、曲艺方面寻找借鉴。为了提高解说的速度,张之曾通过学习山东快书西河大鼓等锻炼口才[3]。张之及其弟子宋世雄等人也奠定了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的“机关枪扫射式”体育解说风格[6]

20世纪80年代,张之逐渐退居幕后。2001年1月10日21时05分,张之逝世,享年71岁,遗体告别仪式于14日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行[5][7]

注释

[编辑]
  1. ^ 一说1951年,此处以张之本人回忆为准。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鲁威人. 我国体育解说的历史回顾[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3(4):77-80.
  2. ^ 刘宁. 跟随时代的脚步——谈电视体育解说之进步[J]. 采写编, 2011(1):46-48.
  3. ^ 3.0 3.1 张之. 球赛实况转播札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1980(2):39-49.
  4. ^ 4.0 4.1 4.2 樊新征. 【难忘中国之声—广播传奇】体育评论员张之. 搜狐. 中国之声. 2016-11-05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3) (中文(简体)). 
  5. ^ 5.0 5.1 中央台著名体育评论员张之逝世. 中国广播网. 2001-01-14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3) (中文(简体)). 
  6. ^ 姜梅音. 江山“待”有才人出——体育评论员漫谈[J]. 视听界, 1997(3):25-25.
  7. ^ 著名体育解说员张之病逝. 东方网. 2001-01-15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