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意圖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大陸法系刑法 |
---|
犯罪论 (二階論、三階論) |
-构成要件- 客体 · 行为(作为 · 不作为) |
-違法性- |
-罪責- |
-正犯與共犯- |
-罪數- |
刑罰論 |
-法定刑- 死刑 · 無期徒刑
|
-保安處分- |
法律原則 |
罪刑法定原則 · 罪責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 · 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 平等原則 |
刑事訴訟法 · 刑事政策 |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8年11月28日) |
此條目論述以中华民国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犯罪意圖(拉丁語:mens rea;英語:guilty mind[書 1]),简称犯意,又称犯罪意念、犯罪意識、不法意圖、不法意識、犯罪故意,是行为人对其行为本身或行为结果所具有的故意、鲁莽或明知的内心状态,是刑法上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屬於特殊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某些犯罪,必須具備不法意圖,始能成立。例如《中華民國刑法》第320條前段規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動產者,為竊盜罪」;若行為人竊取他人動產之目的不在「所有」(管領、支配、處分)、而在於「暫時使用」,此稱為「使用竊盜」,因欠缺法定意圖,故「構成要件不該當」(不合乎構成要件),無法成立犯罪。[1]
民法上的违约责任,通常没有必要证明被告的不法意圖;但如果是被告故意违约,可能会加重被告的责任范围。
當受譴責性的模式[编辑]
英格蘭和威爾士[编辑]
- 直接蓄意:行為人對其行為的後果具有清晰預見,並且渴望後果發生。其目標或意圖即為達成後果(諸如死亡)。
- 傾向蓄意:結果是幾乎肯定發生的後果、或者是被告人的行為的一項「幾乎當然(virtual certainty)」,並且被告人樂見如此狀況。
- 明知:行為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作為的結果理應會發生。
- 輕率:行為人預見特定後果可能發生而繼續其作為,不在意這些後果是否真實發生。
- 有罪疏忽:行為人未實質預見其行為可能帶來的特定後果,但是一個理性自然人在相同情形下應當能夠預見這些後果。
美國[编辑]
模範刑法典[编辑]
自模範刑法典1957年出版以來,其對犯意的陳述便在全美國對於當受譴責性的討論中具有高度的影響力。[2] 如下即為模範刑法典中犯意的幾個層級:
- 嚴格責任:行為人參與了作為,然而其意識卻與之無關。在模範刑法典 2·05 章節下,這樣的犯意可能只適用於禁止的作為僅是違規,例如民事侵犯。
- 疏忽
- 輕率
- 明知
- 帶有目的:行為人有具有參與作為的「清醒目標」並且相信或希望所涉情形存在。
除了嚴格責任,其他類型的犯意都定義於模範刑法典的 2·02(2) 章節。
參考文獻[编辑]
- 參考資料
- ^ 「竊用」不算「竊盜」?真奇怪!. 東方報. [201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 ^ Dubber (2002),第60-80頁.
- 註釋
- 書籍
- ^ Elizabeth A. Martin (编).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19-860756-3.
延伸閱讀[编辑]
- Dubber, Markus D. Criminal Law: Model Penal Code. Foundation Press. 2002.
- Badar, Mohamed Elewa. The Concept of Mens Rea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Hart Publishing. 2013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 Knoops, G.-J. A. Mens Rea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Brill. 2017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參見[编辑]
- 犯罪行為
- 物件返還之訴(rei vindicatio;所有物返還請求)
- 給予損害的意向(Animus nocendi)
- 掌控責任(Command responsibility)
- 亨利·德·布拉克頓
- 莫里塞特訴美國案(Morissette v. United States)
- 弗洛雷斯-菲格羅亞訴美國案(Flores-Figueroa v. United States)
- 給予殺害的意向(Voluntas necandi)
- 春秋决狱
外部連接[编辑]
-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ens Rea: The Need for a Meaningful Intent Requirement in Federal Criminal Law: Hearing before the Over-Criminalization Task Force of 2013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teen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July 19,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