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納·理查德·海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维尔纳·埃曼
沃納·理查德·海曼
演奏中的沃納·理查德·海曼,約攝於1918年。
幕后
国籍 德國
出生(1896-02-14)1896年2月14日
柯尼斯堡(往後的加里寧格勒
逝世1961年5月30日(1961歲—05—30)(65歲)
慕尼黑
职业電影配樂作曲家
出道地点柏林
活跃年代1926至1961年
网站Heymann-Musik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沃納·理查德·海曼Werner Richard Heymann,1896年2月14日—1961年5月30日),為德國柯尼斯堡出身的電影配樂作曲家

生涯中共獲得4次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配樂提名,且為1960年第10屆柏林國際影展評審團成員。[1]

生平[编辑]

受音樂家雙親的影響,海曼小時便開始學習音樂。而在八歲那年海曼開始嘗試創作、並於十二歲成為管弦樂團成員。[2]

1912年海曼前往柏林發展,當時多寫些曲風較嚴肅或卡巴萊類型的音樂。[3]隨後轉往電影配樂界發展,其中1929年德國史上第一部推出的有聲電影《旋律之心》(Melodie des Herzens)之配樂便出自於海曼之手。[4]而海曼在電影配樂上採用歌劇般的風格為當時的影劇界帶來影響,諸如他在1930年電影《來自加油站的三人》(Die Drei von der Tankstelle)、或1931年的《會議謾舞》(Der Kongreß tanzt)的配樂表現上。[5]

因海曼有著猶太血統,在納粹在德國掌權後,海曼在1933年前往法國巴黎定居,此期間也曾短期前往好萊塢工作。其中在1940年代期間他為電影《不可言喻的感受》(That Uncertain Feeling)、《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等其它共四部電影配樂都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6]

二次大戰結束後,海曼於1951年返回德國,並與女明星伊莉莎白·米爾伯格(Elisabeth Millberg)結婚,此亦為他個人生平的第四度婚姻。[7]1961年5月30日海曼則於慕尼黑離世,其遺體同樣藏於慕尼黑一帶的墓園。[6]

參考資料[编辑]

  1. ^ Juries 1960. 柏林國際影展.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3日). 
  2. ^ Elisabeth Trautwein. Biography: Werner Richard Heymann.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2008年12月2日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3. ^ biography : From Koenigsberg to Berlin 1896 - 1923: serious music and cabaret songs. Heymann Musik.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4. ^ biography : Film composer in Berlin, 1923 - 1933. Heymann Musik.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5. ^ “Werner Richard Heymann” - A matinee with Elisabeth Trautwein-Heymann. Jewish Museum Vienna. 2013年6月30日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6. ^ 6.0 6.1 Werner Richard Heymann. Find a Grave.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7. ^ biography : Return to Germany, 1951 - 61. Heymann Musik.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