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敦縣
義敦縣,屬西康省,藏人稱為「立登三壩」(LiedengSangba),「三壩」(Sangba),又譯「桑巴」(Zangba),藏語「橋樑」之意,該地至今仍沿用「三壩」之名。該地在《隋書·附國傳》即有記載,「附國」有「利豆」、「舂桑」、「婢藥」等21部,利豆就是義敦。[1]。
清代,該地為巴安(巴塘)、理化(理塘)兩土司交界地。姚瑩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路經該地:「立登三壩,巴、里二塘交界處也,有漢蠻塘兵各數人」[3]。清末時,趙爾豐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流,取「立登三壩」結尾的「三壩」,置「三壩廳」,設有「通判」駐紮,廳治今理塘縣西熱柯區喇嘛埡鄉銀達(即舊義敦縣南三壩),劃益拉山頂以西、大朔山頂以東,包括冷卡石(今屬巴塘縣)、曲登(今屬理塘縣)二土司和毛埡牧場一部分為其轄地,屬川滇邊務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代理川滇邊務大臣傅嵩炑奏告獲准後,改設「義敦縣」,縣長官改稱為委員,隸屬康安道。
辛亥時期,駐藏川軍嘩變,西藏進犯川邊。民國元年(1912年),陷察木多等地,圍巴塘。約7月底,川邊巡防軍統領顧占文率巴塘軍民奮力戰鬥,擊敗藏軍。在此前的6月24日,袁世凱令尹昌衡率軍平亂入藏。1912年,尹昌衡廢府、廳、州及理事官、委員之職, 一律改為縣,設縣知事。民國三年(1914年),尹昌衡建川邊特別行政區,所轄範圍大致如趙氏在川邊時的範圍。義敦縣是其區內33縣之一。民國6年(1917年), 西藏地方政府指揮藏軍越過金沙江,川邊鎮守使陳遐齡不加抵抗,北路甘孜以西、南路巴塘以西各縣相繼失陷。到民國7年(1918年)4月,川邊特別行政區只剩甘孜、巴塘及其東面共17個縣,喪失16縣。民國7年,藏軍直搗巴塘,代理分統高異德率軍民抵抗,與藏軍劃江而守。戰爭中,縣署被焚,縣治遂廢,縣知事彭勛在失治後,「遂無所統攝」,「長住巴安(今巴塘),每月領生活費些許」[4]。次年(1919年),陳遐齡正式廢撤義敦縣,以冷卡石、格木還巴安,余歸理化(今理塘),但立登三巴仍為巴安界標。到30年代初期,義敦縣處於「今廢,其地分屬巴、理兩縣」的狀況[5]
民國24年(1935年),義敦復治,原劃歸巴安的冷卡石、格木等地復歸義敦縣。民國28年(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時,管轄(含「遙領」)的46個縣和3個設治局中,「義敦縣」是「康屬」的一縣。6月,義敦縣成立,縣治設於大朔。首任縣長仍為彭勛[6];7月,劉文輝部營長龔耕雲率部到達義敦縣治,開始修建縣政府。11月9日,劉文輝部「康南宣撫司令」曾言樞也率部抵達,12月4日義敦復縣正式完成。
1952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決定,義敦縣歸屬新設立的地級「理塘辦事處」管轄,縣治所在地遷到濯拉鄉(後經國務院正式批准)。1955年,西康省被撤銷,義敦縣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8年,義敦縣由老義敦(大溯塘)遷沙溪鄉;
1978年7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義敦縣,將義敦縣行政區域中的2個區7個鄉分別劃歸巴塘、理塘縣,其中沙溪、德達、茶洛、列衣4個鄉劃入巴塘縣,置「措拉區」管轄[7],「措拉區」現為巴塘縣的措拉鎮;波密鄉劃入巴塘縣,歸城關區管轄(城關區於1985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夏邛區」),其餘1個區、3個鄉劃歸理塘縣。現巴塘縣有義敦鄉、「義敦兵站」等地名。
参考文献
[编辑]- ^ 任新建:《論康區民族史中的幾個問題》,楊嶺多吉主編《四川藏學研究》 第3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第124頁。
- ^ 「一個消失縣份的珍貴鄉土史料—民國時期《西康省義敦縣鄉土教材》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王川。張憲文主編.《民國研究》(總第15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07.
- ^ 姚瑩:《康輶紀行》卷4,西藏漢文文獻匯刻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1第49頁。
- ^ 賀覺非:《西康紀事詩本事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第125頁
- ^ 任乃強:《西康圖經·境域篇》,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第235頁
- ^ 首任縣長彭勛及其在義敦縣政府門前的圖片資料,見孫明經攝、張嗚撰文《1939年:走進西康》,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第133頁
- ^ 史為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