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作曲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鐘鳴作曲法拉丁語Tintinnabuli,單數為Tintinnabulum),為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特所創造和採用的作曲手法。意思為「修道院內的小型鐘」,屬於簡約主義音樂實驗音樂的一種。帕特最先於1976年創作的作品《給埃莉娜》中使用,及後在《兄弟》、《鏡中鏡》等作品中採用。而他在《給埃莉娜》之後所創作的《紀念布烈頓之歌》亦被視為是確立鐘鳴作曲法的鶵型。

寫作手法[编辑]

鐘鳴作曲法主要由兩個部份構成,首先是採用分解三和弦方式作為伴奏行進,而旋律部份的樂句則採用上行或下行級進自然音階所構成[1] 。樂句的長度會隨着使用的音符增加而變長。而上、下行級進既可分成兩句獨立樂句處理,亦可融合而一句樂句內。分解和弦及級進旋律的結合,形成了如葛麗果聖歌般的神聖而帶神秘的效果。

一般而然,採用鐘鳴作曲法的作品都會採用較慢的速度演奏,而達到一種沉思的效果,作曲家有時也未必在手稿中清楚表示速度。例如在《兄弟》中,帕特標示了「慢板」(Adagio)的速度記號,而在《給埃莉娜》中,帕特以俄語寫出「安靜地,昇華,聆聽」[2]。而在《鏡中鏡》,作曲家雖然寫出速度為「≈120」的指示,但由於拍子記號
,即一小節的時值約為3秒加上,並且為一個或多個連奏的 𝅝.,因此仍可給予非常緩慢的感覺。

帕特對鐘鳴作曲法的自我評價[编辑]

帕特在不同場合中對鐘鳴作曲法有這樣的評論:

  • 「『鐘鳴作曲法』好像是我在個人的生命、音樂或工作的範圍內不斷遊走會尋求答案的一種方式。在步入光明前的黑暗時份,我總會覺得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好像都是沒有意思的。如此的複雜性和多方面的只會令我或感到困惑。我希望尋求一種統一性的方式,並將一切以偽裝形態、又毫不重要的看法都一一掃清。最終,『鐘鳴作曲法』就是我所要的事物—三和弦中的三個音,有如鐘鳴般,因此我才稱之為「鐘鳴狀態」(tintinnabulation)」[3]
  • 「我會將我的音樂比喻為白光—擁有着所有的顏色。只有三稜鏡才可把不同顏色的折射顯示出來,而這三稜鏡也就是聽眾的精神靈魂。」—來自Hermann Conen的論文《白光》,收錄於ECM Records日语ECM Records大碟「Alina」內[4]

注釋[编辑]

  1. ^ Hillier, Paul. Oxford Studies of Composers: Arvo P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99–100. ISBN 0198165501. 
  2. ^ 現時,帕特的主要出版商Universal Edition的樂譜中都是以德語「Ruhig, erhaben, in sich hineinhorchend」,手稿標示的原文則為「Спокойно, возвышенно, вслушиваясь」。
  3. ^ Tintinnabulation. arvopart.org. [200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4. ^ Conen, Hermann. Weisses Licht. Internet Archive. ECM Records. 1999.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