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7TP戰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7TP
單砲塔型的7TP戰車
类型輕型戰車
原产地 波蘭
服役记录
使用方 波蘭
 德意志國
基本规格
重量9.9公噸
长度4.6公尺
宽度2.4公尺
高度2.27公尺
操作人数3名:
車長
砲手
駕駛

装甲17公釐
主武器1×37公釐波佛斯反戰車砲
副武器1×7.92公釐ZB30輕機槍
发动机薩烏爾VBLDd柴油引擎
110匹馬力
功率/重量11 匹/噸
悬挂葉片彈簧轉向架
底盘高度381公釐
作战范围150公里
速度37公里/時

7TP戰車波蘭語siedmiotonowy polski,意為波蘭7噸)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一種輕型戰車,為英國維克斯六噸戰車所發展而來,其武裝明顯勝於主要對手—德軍的一號二號戰車。雖然它在1939年保衛戰中的表現甚佳,但其生產數量過少,低於150輛,其底盤部份用於製造C7P火砲牽引車

歷史

[编辑]

發展

[编辑]
雙砲塔型的7TP戰車

7TP戰車由英國授權波蘭生產研發的維克斯六噸戰車發展而來,主要特徵包括:使用一種更好、更為可靠和功率更高的柴油引擎(7TP戰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柴油引擎的戰車之一,在這之前僅有1934年日本八九式中戰車)、裝備37公釐的反戰車砲作為主要武器、防護力更佳的裝甲(正面裝甲自原本的13公釐增為17公釐)和其他細部的修改(包括新型的古拉契潛望鏡、不同的空調系統與無線電)。在1932年至戰爭爆發期間,僅有132輛7TP戰車被生產。7TP的意思為:「7噸波蘭」,但實際上因為各種裝備的附加,車重約9噸。

如同它的英國原型車,7TP戰車在生產初期也有單雙砲塔兩種版本,雙砲塔的版本裝備了兩挺7.92公釐的ZB30輕機槍。單砲塔的則是裝備一門波佛斯反戰車砲。經過初步測試後,很明顯,雙砲塔的戰車已經過時且火力不足,很快就被停產來製造更為現代的單砲塔型號。在二戰爆發前,大部分的雙砲塔戰車正轉換為單砲塔版本,僅有24輛雙砲塔的型號留於波蘭軍隊中服役(其他型號者為108輛)。值得一提的是,單雙砲塔並未有型號名來區分,在一些現代文獻中會看到將其分為7TP-dw和7TP-jw,這兩個分別指波蘭文「單砲塔」和「雙砲塔」(ednowieżowy,dwuwieżowy)的縮寫,但它們並非正式的分類縮寫,僅是區分方便而加上的。

1938年,波蘭國家工程作業局(Państwowe Zakłady Inżynieryjne)曾生產了13輛有著更佳武裝的7TP戰車改良型原型車[1][2],命名為9TP。但9TP戰車並未被加以量產,它們被投入到1939年保衛首都華沙的戰鬥中[3]

服役歷史

[编辑]
7TP戰車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柴油引擎和360度古拉契潛望鏡的戰車[4]

所有的7TP戰車都參加了1939年的波蘭戰役,其中大多數被分配到兩個輕型戰車營(第1與第2輕型戰車營)。其他剩餘的戰車先是在戰爭爆發後用作訓練,接著臨時編成小型戰車單位,投入到華沙的戰鬥中,雖然在技術上優於當時德國任何一種輕型戰車,但7TP的數量太少而無力扭轉戰敗的結果。

第1輕戰車營(有49輛單砲塔戰車)為波軍戰略預備隊—普魯士軍團的一部分,在9月4日的戰鬥中表現優異,主要是被用作機動後備部隊和掩護撤退的功能,並之後經歷多場戰鬥,包括征戰於普雷達洛茲(Przedbórz)、蘇雷久(Sulejów)、因沃盧茲(Inowłódz)、奧茲沃(Odrzywół)和德瑞西卡(Drzewica)等地。9月8日,它成功地阻止了德軍對中部波軍的進攻,但在隔天它與主力軍分散,不得不撤回後方。該營的部份兵力於哥羅克梭戰役(Głowaczów)中被摧毀,其餘兵力則於9月13日突破,通過維斯瓦河加入了盧布林軍團斯特凡·洛維克基(Stefan Rowecki)上校的華沙裝甲機動旅。該營參加了約瑟夫沃戰役(Józefów),成為波軍最早突破包圍、前往利沃夫和預計固守的戰略要地—羅馬尼亞橋頭堡的單位之一。在9月21日的托馬索-盧貝勒斯基戰役(Tomaszów Lubelski)後,剩餘的戰車被波軍組員破壞,其單位向德軍投降。

第2輕戰車營(同樣有49輛單砲塔戰車)則是彼得郭夫(Piotrków)羅茲軍團作戰集群的一部分。它於9月4日參加了普魯德卡河岸(Prudka)和巴洽多(Bełchatów)的戰鬥。隔日,該單位奉命率領波軍向彼得郭夫反攻突擊,但損失慘重以及攻擊失敗。該單位隨即撤退至華沙,之後又到布列斯特,並掩護最近動員組成的波蘭第60步兵師。隔天,該單位又參加了為時兩天的沃達瓦戰役(Włodawa),由於空中轟炸的關係而損失慘重,並徹往南方。剩餘的戰車由於缺乏燃料而被組員摧毀遺棄,9月17日,蘇聯加入了德軍對付波蘭的戰爭中,該單位的波軍戰車乘員與參謀人員即越過邊界,前往羅馬尼亞

剩餘戰車被華沙防衛指揮部臨時編組為第1和第2戰車連,第1連有11輛雙砲塔型號的7TP戰車,原用作訓練。在華沙戰役的初期階段,第1戰車連攻擊了郊區的歐凱西(Okęcie)和當地的機場。由於缺乏反戰車武器,第1連飽受損失並撤退,該單位於12日加入了第2連。

第2連有11輛單砲塔的7TP戰車以及數量不詳的裝甲戰鬥車輛,它參加了成功保衛沃拉市(Wola)的戰鬥,對抗德軍裝甲車輛和步兵。它也被用於戰術反擊的行動,如在瓦西索(Wawrzyszew)成功瓦解敵人正準備發起的突擊行動。9月15日,該連被命令要發動攻擊,與因為布祖拉戰役(Bzura)而撤退、正通過華沙北部坎畢諾森林(Kampinos)的波茲南軍團連結。該攻擊因為德軍的空中轟炸而僅獲得少許的成功,波軍該單位無論是人員還是戰車都損失甚大。剩餘的戰車被分發至各區戰鬥,一直到華沙於9月27日投降為止,它們皆被乘員所破壞。

戰鬥經驗證明,7TP所裝備的波佛斯反戰車砲可以摧毀任何當時德軍戰車的裝甲,包括先進的四號戰車。但另一方面,7TP戰車的裝甲太薄,特別是對抗敵軍的空中轟炸時更顯露出這點。據估計,約有20輛完好的7TP戰車被德軍所繳獲,另有一輛被蘇軍取得。此外,有20輛成功逃到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另有40輛因為引擎故障和缺乏燃料而被放棄。波蘭淪陷後,德軍將這20輛7TP戰車合併成附屬於第1裝甲師的第203戰車營,戰車改稱為「Pzkpfw 731 (p)」,後來被投入到1940年挪威法國的戰鬥中。

重建

[编辑]

沒有任何一輛完整的7TP戰車保留了下來,華沙的波蘭軍事博物館製造了一輛複製品,該車正於別爾斯科-比亞瓦生產,並有許多部份將經由波蘭不同地區來製造。現階段以有一個變速箱,和一門從蘇軍T-26戰車上取下的37公釐反戰車砲。2011年该车开始展出。

重现人间的7TP

用戶

[编辑]
維克斯六噸戰車

相關條目

[编辑]

資料來源

[编辑]
  1. ^ A. Jońca, J. Szubański, R. Tarczyński: Wrzesień 1939. Pojazdy Wojska Polskiego. Barwa i broń., Warszawa: Wydawnictwa Komunikacji i Łączności, 1990, ss. 52-53. ISBN 83-206-0847-3.
  2. ^ A. Wszendyrówny, M. Wodejko: Czołg 7TP w dokumentach Centralnego Archiwum wojskowego, w: "Do Broni", nr 1/2009, s. 96. ISSN 1732-9450.
  3. ^ A. Jońca, J. Szubański, R. Tarczyński: op. cit., s. 32.
  4. ^ 7TP vol.II,Janusz Magnuski, Militaria 317,Warszawa 2009.

參考書目

[编辑]
  • (英文)The Encyclopedia of Tanks and Armored Fighting Vehicles - The Comprehensive Guide to Over 900 Armored Fighting Vehicles From 1915 to the Present Day, General Editor: Christopher F. Foss, 2002
  • (英文)Tanks of the World, 1915–1945, Peter Chamberlain, Chris Ellis, 1972
  • (波兰文)J. Magnuski, "Czołg lekki 7TP" vol.I, Militaria, 1996;
  • (波兰文) (英文) Janusz Magnuski, "7TP vol.II", Militaria (317), Warsaw 2009.
  • (波兰文)L. Komuda, "Polski czołg lekki 7TP", TBiU nr 21, 1973;
  • (波兰文)A. Jońca, R. Szubański, J. Tarczyński, "Pojazdy Wojska Polskiego 1939", WKŁ, 1990;
  • (波兰文)J. Magnuski, "Produkcja czołgów 7TP 1935-39 r.", nTW 12/1996;
  • (波兰文)J. Magnuski, "Angielski lekki czołg Vickers Mark E w polskiej służbie", nTW 5/1999;
  • (波兰文)R. Szubański, "Polska broń pancerna 1939", wydawnictwo MON, 1982;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