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戰車

戰車主题![]() 戰車,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更多資訊 精選條目![]() 四號坦克為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此時的四號坦克的素質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裝甲戰鬥![]() 法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與英法盟軍進行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結束為時六個月的「假戰」後,德國對西線盟軍發動了攻勢,盟軍按照準備已久的計畫,派遣機動部隊北上接敵,其他部份則以馬奇諾防線保護。實際上,德軍以北部部隊作為誘餌,另外集結了大量的裝甲部隊與機動車輛於中路,在盟軍進入比利時後即開始發動攻擊,穿過了盟軍認為戰車不可能通過的阿登森林,並一路直駛到英吉利海峽,將盟軍最精銳以及大部分的機動單位包圍,後者不得不從海上撤退。德軍再以機械化部隊作前導,將法國境內的剩餘盟軍擊潰,6月22日法國與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德國獲得了勝利。 你知道吗
特色圖片指揮官![]() 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国陆军的一位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歷史悠久的军人家庭中,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参加了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五项的比赛,并為M1913型軍刀(通稱“巴顿軍刀”)的設計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团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而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美国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 1942年,巴顿带领美军将士在北非战场通过入侵卡萨布兰卡进入地中海战场,之后他在这里快速恢复了美国第2军团受挫的士气,从而建立了自己是一位有效率指挥官的名声。西西里岛战役期间他指挥第7集团军,抢在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这里因打了手下两名士兵耳光而卷入争议。巴顿随1944年诺曼底战役而指挥第3集团军回到战场,他领导了一场非常成功的行动快速穿越法国。突出部之役期间,他带领第3集团军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军,并在战争结束前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國本土。战争结束后,巴顿曾短暂担任巴伐利亚的军政府首长,然后成为美国陆军第15集团军指挥官。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发生一场车祸后逝世,享年60岁。 裝備![]() 裝甲用於抵抗破片、子彈、飛彈或砲彈的襲擊,保護載具內的人員不受敵火傷害。這類的載具包括坦克、飛行器,和船艦。裝甲車輛有時都是在武裝衝突期間才開始訂製。在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坦克組員甚至把多餘的坦克履帶焊接在他們的M4雪曼、M3李或斯圖亞特等坦克外殼上。 在越戰期間,美軍的「武裝卡車」會以沙包和就地製造的鋼鐵甲片來武裝化。這幾年,伊拉克的美軍部隊會以一些廢料金屬來替悍馬車或一些其他軍用運輸車輛加以上裝:這類的裝甲通常伊軍稱作「haji」(朝聖者之意),而美軍通常稱作「土製裝甲」。 分类
维基主题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項主題首頁。
數學(中國數學史 概率与统计 几何学) 物理学 化學(有機化學 物理化學) 醫學(2019冠状病毒病) 神經科學 藥理學 生物學(植物 動物 鳥 貓 狗 恐龍 新陈代谢 真菌 藥用植物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病毒 兩棲爬行動物 節肢動物 灭绝与濒危物种) 农业和农学(園藝) 生态 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持續發展 地球科學(環境 火山 岛屿) 天文學(太空 恒星 太阳系 火星 月球 日食)
艺术 文化 設計 飲食(啤酒 葡萄酒 咖啡) 攝影 武術 建築(中國建築) 音樂(古典音樂 韩国流行音乐 电子音乐) 電影(奧斯卡金像獎 星球大战) 電視 電視劇(假面骑士 神秘博士) 迪士尼 漢字文化圈(科舉) 神話 詩歌 書籍 文学(红楼梦) 舞蹈 图书馆和博物馆
社会学 政治(美国总统 台灣獨立運動) 政黨(聯盟90/綠黨 時代力量 台灣基進 民主進步黨 中国共产党) 國際關係(聯合國 歐洲聯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獨立國家聯合體) 經濟學(钱币学) 語言學 心理學 人類學 考古学 童軍 法律 警察與執法 消防 教育(大学 中国高校 南开大学) 人權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 女性主義 自由主义 社會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