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防範外夷規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Yinweichen-bot留言 | 贡献2014年3月10日 (一) 06:48 (機械人根據格式手冊移除多餘日期內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防范外夷規條,是中國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時,清廷為了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而制定的法律,共有五項,故又稱之為《防夷五事》。

背景

歐洲發生工業革命以後,部份歐洲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迅速發展,紛紛爭取對外擴張,開發殖民地及海外市場以應付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因此,中國便成為西方西家發展經貿關係的對象。清代國策一宜實行閉關自守,經濟上自給自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改為廣州一口通商,撤销所有其他海关。

隨著貿易的發展,來華外商日增。為了鞏固清廷統治的需要,防範西方刺探中國虛實。乾隆二十四年,兩廣總督李侍堯於是制定了此法規以限制在華外商的行動。当年引发洪任辉事件

內容

《防夷五事》的內容包括:禁制外國人雇人傳達信息;外國婦女被嚴禁來華;嚴禁在華外商在廣州過冬;禁止借外夷的资本及聘请汉人役使;及外商到廣州后由寓居行商管来檢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