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ntigng-bot留言 | 贡献2016年5月18日 (三) 02:49 (bot: fix big5 gateway)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馬朗(1933年),原名馬博良廣東中山人,香港作家。

生長於華僑家庭。四十年代末,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馬朗的創作生涯早就開始,十多歲的他已擔任《自由論壇報》編輯和《文潮月刊》主編,出版詩集和小說集《第一理想樹》。

馬朗五十年代初來港。1956年創辦《文藝新潮》雜誌,倡導現代主義思潮。六十年代到美國,入喬治城大學深造,開始其外交官生涯。著作有詩集《美洲三十絃》和《焚琴的浪子》等多種。

電車意象

電車為題,是人們閱讀馬朗詩作時的一個注意點。〈車中懷遠人〉、〈北角之夜〉、〈快樂〉等詩作,都以上海的或香港的電車為題,同時都寫得相當出色。電車和藉電車所帶出的,都指涉着城市裏的光景與事物,以及時間和空間的轉移。詩中對城市的比喻和描寫,並不難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