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漢溪生態廊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Ohtashinichiro留言 | 贡献2019年11月25日 (一) 01:31 (添加{{third-party}}标记到条目)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漢溪生態廊道,位在大漢溪左右岸原,將打鳥埤人工溼地鹿角溪人工溼地新海一、二期人工溼地串聯成一條豐富的生態廊道。

背景

大漢溪沿岸水質污染日益嚴重,為有效改善,於是著手推動河川水質再淨化,並參考先進國家採用的河川法,以利於達到降低污染物排入河川,打造優質地環境。
其中在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率偏低的大漢溪,由環保局選取7處場址,規劃以生態淨化方式處理匯入大漢溪的晴天污水。

效益

  • 處理汙水,同時提供生態教育及休閒遊憩。
  • 人工濕地施工過程採現地取材,原樹木完全保留。
  • 汙水從流入到流出約五天,可除去75%的污染量,而不需耗費任何電力。
  • 所選場址將台北縣內陸型淡水溼地連結,有效保留生態棲息環境。

主要場址

  • 鶯歌溪下游堤防新生地
  • 三峽橋下游左岸礫間接觸曝氣
  • 城林橋上游大安圳導水閘門排水口
  • 浮洲橋下游右岸礫間接觸曝氣
  • 浮洲橋下游右岸人工溼地
  • 新海上游右岸人工溼地
  • 大漢橋至華江橋段右岸河廊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