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柏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ronlee90留言 | 贡献2020年4月17日 (五) 02:3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柏增
Adolph John Paschang
出生奧德雷恩縣馬丁斯堡
逝世1968年2月3日
香港
墓地香港跑馬地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 藏骨堂G段 O71G
国籍美國
母校坎庇恩高中, 威斯康辛州; 肯里克神學院, 聖路易斯市
职业傳教士, 主教, 神父, 救濟工作者, 教育家
活跃时期1923-1968
家乡奧德雷恩縣馬丁斯堡
头衔天主教主教
前任華理柱主教
继任李盤石主教 (1981晉鐸)
信仰羅馬天主教
网站http://www.catholic-hierarchy.org/bishop/bpasch.html
位於香港赤柱瑪利諾神父會宿舍小教堂內紀念柏增祝聖主教的紀念碑
江門聖母聖心堂 – 柏增神父任江門主教時的座堂﹐攝於2011年3月19日
江門北街 海傍街67號 聖母聖心堂門外標誌﹐攝於2011年3月19
廣東 江門聖母聖心堂﹐攝於2011年3月19日
廣東 江門聖母聖心堂﹐攝於2011年3月19日

柏增主教(英語:Adolph John Paschang 阿道夫·若望·柏增,1895年4月16日—1968年2月3日) 是一位美國天主教瑪利諾會神父傳教士救濟工作者教育家,於二十世紀初期於中國南部工作。曾任天主教江門教區主教。

前期生平

柏增神父生於密蘇里州奧德雷恩縣馬丁斯堡[1]。他出生於當地一個農場,入讀聖心坎庇恩高中 (Champion College of the Sacred Heart)) (1916年) (即後來的 耶穌會坎庇恩高中,已於1975年停辦)[2],再入讀聖路易斯市 肯里克神學院[3]。後來加入了當時成立不久的天主教外方傳教會(一般被為瑪利諾神父會),於1921年5月21日晉昇鐸品成為神父[4]。晉鐸神父後,柏增馬上被派往江門服務[5]

傳道工作

柏增神父主要在中國南方傳道工作。曾於瑪利諾會在中國所開辦的第二所學校,茂名高州聖心學校工作(這學校由馬奕猷神父(Fr Bernard F Meyer)於1923年10月5日創立,於1926年8月30日第一次舉辦畢業典禮[6][7])。柏增神父亦於陽江嘉應梅縣)、梧州台山江門工作。於1937年6月17日出任江門代牧區宗座代牧,並於1937年11月30日正式被祝聖為主教[8]。江門代牧區於二次大戰後被正式定為天主教江門教區,柏增神父亦相應地於1946年4月11日被委任為江門教區主教

日佔時期

日佔初期柏增之美國人身份讓他及教會得免過份壓迫,唯日本偷襲珍珠港引致美國對日宣戰後,其教區也受日軍迫害。

  • 1941年2月柏增主教獲日本佔領軍批准回港,柏增回港是為返回江門教區尚未淪陷區域作準備。崖門倉山麻瘋病院之史雲禮神父剛好也回港。史神父向柏增述說其小艇遭日軍追捕經歷,並提醒柏增主教他返航江門時需多加留意[9]
  • 1941年2月份柏增返航江門前,在恩理覺神父缺席情況下於道明會玫瑰崗教堂協助主持祝聖儀式[9]
  • 二戰後期柏增神父再次曾被迫離開中國,被送往澳門,卻百拆不撓,再次潛往中國繼續他的傳教救濟工作[6]

解放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柏增神父選擇留守於國內。和很多其他美國傳教士一樣,他的美國人身份不幸地令他帶有美帝色彩,使他受到影響。

  • 1951年12月5日《紐約時報》報導代表美國教會的柏增因教會擁有土地而淪為「地主」,被捕兼被迫致電回港,告知總部需要22,000美元保金[10]
  • 1951年12月7日美國瑪利諾總部收到一份要求6,000美元贖金的勒索電報,但會方並未有交付[11][12]
  • 1951年12月19日《紐約時報》又報導隨著「土改」加劇,柏增再度受到壓迫[13]
  • 及後柏增再三受到迫害,幾達崩潰[14]

獲釋返港

威廉·敦斯神父所著《瑪利諾香港編年史》(原文為英語,可親到香港大學圖書館閱覽,不外借[永久失效連結])1952年6月9日紀錄如下: 「歷盡苦待,柏增主教從江門北街聖母聖心座堂被押解至一小艇,驅逐出境。押解途上,柏增心內咕嘀,小艇終究往何方航行,心裡沒底;日佔時江能士神父 (Fr Sandy Cairns) 之下場定在他心中閃過。」[5]

  • 1952年6月6日星期五晚上到達當時葡屬澳門[15]
  • 1952年6月9日星期一晚上終回到香港。碼頭上大群記者等候多時;幾經記者們苦苦哀求,柏增才願意簡略透露於1951年冬在江門北街被迫跪碎磚等事情,但始終輕輕帶過[16]– 柏增始終心愛中國。擾攘一番,訪問完畢回到赤柱瑪利諾神父宿舍時,已是夜深,柏增主教終可享用一頓很晚的晚餐。

後期生平

到港後,柏增神父留在赤柱瑪利諾神父會總部[17]。曾一度短暫的回美國探望﹐但終因為心愛中國而又再度來港[4]

  • 1957年3月柏增中風入院,幾乎整年待於灣仔嘉諾撒聖方濟醫院
  • 1957年10月,柏增堅持出院返回赤柱瑪利諾神父宿舍會見訪港之瑪利諾總會長。
  • 延至1958年5月柏增主教終坐上輪椅[5]。受盡苦難,柏增神父卻豪不氣餒,堅持參加禮拜及盡病軀所能服侍。

紀念

1969年,瑪利諾會士陸伯仁神父於香港九龍牛頭角設立一所新的小學時,便取名柏德學校[18],以茲紀念柏增神父。

1990年代香港政府計劃將柏德學校所在的牛頭角下村拆卸重建。故此當時的柏德校長梁國雄先生於1997年著手向政府申請新的校舍[19]。政府後來在九龍灣的一條新的學校村內批了新校舍給柏德。柏德學校上午校於2002年遷往新校舍並實施全日制。新校名為天主教柏德學校[20]

位於牛頭角柏德學校校舍最終於2008年交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舊校舍連同牛頭角下邨其餘部份於稍後一併拆卸。柏德學校下午校所餘班別亦於這年全部合併入新的九龍灣天主教柏德學校[21]

趣事

1946年5月,柏增主教返抵赤柱瑪利諾神父宿舍與南中國各教區會商教務。他抵達時虬髯滿面。對久未修整儀容之神父,瑪利諾神父宿舍傳統提供強迫服務——手拔鬍鬚。柏增免受酷刑皆因其主教身份[9]

柏德學校 教職員及校友於 柏增主教的江門聖母聖心 座堂前合照﹐攝於2011年3月19日
柏增主教安息所,攝於2011年8月8日
位於香港九龍九龍灣天主教柏德學校 外貌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 Bishop Adolph John Paschang, M.M.. Catholic-Hierarchy. [2011-03-27]. 
  2. ^ SHORT HISTORY OF CAMPION HIGH SCHOOL -- PRAIRIE DU CHIEN, WISCONSIN BY SYLVESTER J. STABER, S.J. 1979. [2011-05-01]. [永久失效連結]
  3. ^ Newsletter of the St. James Parish Family (PDF). Potosi, Missouri: St. James Catholic Church. 2009-06-19 to 2010-06-19.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4.2 天主教柏德學校40周年特刊 1969 - 2009. 香港: 天主教柏德學校. 2009. 
  5. ^ 5.0 5.1 5.2 Smith, Jim, Downs, William, Maryknoll Hong Kong Chronicle 1918 - 1975 (Chronicle), Catholic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78 
  6. ^ 6.0 6.1 BARRY, Peter (溫順天神父), 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 (Masters thesis),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977 
  7. ^ 1926年8月30日 茂名聖心高小學校第一次甲班學生畢業團影. [2011-05-01]. 
  8. ^ 1937年11月30日 於香港赤柱 舉行之柏增主教祝聖儀式 合照. [2011-05-03]. 
  9. ^ 9.0 9.1 9.2 SMITH, James, The Maryknoll Mission, Hong Kong, 1941 - 1946 (book),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0 
  10. ^ The New York Times 1951 Dec 06. [2011-06-01]. 
  11. ^ Long Beach (Calif.) Press-Telegram Friday, December 7, 1951 (PDF). [2011-05-03]. 
  12. ^ Reference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ies in China: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by R.G. Tiedemann. [2011-05-03]. 
  13. ^ The New York Times 1951 Dec 19. [2011-06-01]. 
  14. ^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in Conflict 1949 - 2001 by Beatrice Leung and William T Liu. [2011-05-03]. 
  15. ^ The New York Times 1952 June 8 Sunday. [2011-06-01]. 
  16. ^ The New York Times 1952 June 10. [2011-06-01]. 
  17. ^ Chinahands (official blog of the Maryknoll Fathers and Brothers in China). [2011-03-28]. 
  18. ^ 柏德學校二十五週年校慶校刊. 香港: 柏德學校. 1994. 
  19. ^ 柏德濃情紀念集 1969 - 2008. 香港: 柏德學校. 2008. 
  20. ^ Bishop Paschang Catholic School website. [2011-03-27]. 
  21. ^ 回憶.情 在牛頭角下邨的共同歲月.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2009. ISBN 978962796728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