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游目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42.98.147.185留言2020年5月1日 (五) 06:01 →‎top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遊目帖》,為王羲之草書尺牘,一般定為唐摹本,但帖右有題跋言:「《晉會稽內史五羲之字逸少遊目帖真蹟》此真晉冷金紙,緊薄如金葉,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侍訪錄》」,故極有可能是王氏之極稀有草書真蹟。尺寸為25 x 32.5 cm。上有貞觀紹興淳化用印、乾隆御題和御璽,卷尾有內藤湖南題跋。此帖原為清宮收藏,後因八國聯軍之亂流出宮外,為日本廣島的安達万藏收藏,後因廣島原子彈而燒失,現今只存1933年的影印本。2007年,日本二玄社根據1934年的黑白珂羅版重製了彩色複製本。

釋文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1]

法帖本

在《十七帖》與《淳化閣帖》中的《蜀都帖》與《遊目帖》的文章內容與書體相近。通常法帖收的刻本稱為《蜀都帖》,與墨跡本的《遊目帖》作為區隔。[2]

註腳

  1. ^ 書道全集第四卷--東晉. 台北: 大陸書店. 1989: 170. ISBN 9785552402304. 
  2. ^ 杉村邦彥,<王羲之《遊目帖》考>,《書論》,36號,2008.08,頁85。

參考文獻

  • 杉村邦彥,<王羲之「遊目帖」考>,《書論》,36號,2008.08,頁85-120。
  • 中田勇次郎,《王羲之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の研究》,東京:二玄社,1979。
  • 《書道全集第四卷–東晉》,台北:大陸書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