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崠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5月9日 (六) 04:35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李崠古堡門口正面
李崠古堡門口背面

李崠山,又名李棟山,位於台灣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交界處,峰頂海拔1914公尺,為台灣小百岳之一[1]

李崠山地處大漢溪油羅溪的分水嶺,有山徑通往北方約4.5公里的鳥嘴山、西方約3公里處的大混山,山頂附近有一座日治時期的磚造古堡,稱為「李崠山古堡」[2][3]

歷史

日治時期1910年到1913年, 共有三次隘勇線前進戰役李崠山事件,當時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更親自坐鎮兩個月督戰。 李崠山位居當時原住民族勢力範圍, 宜蘭、臺北、桃園、新竹的中心地帶, 泰雅族稱之為Tapong,蕨類之意, 其最高點稱為Rubi,為草地或苔蘚類, 意指植被茂盛人跡罕至之意, 乃大漢溪中上游與油羅溪流域的分水嶺。 李崠山地區乃泰雅族之傳統領域, 日治時期的內灣馬里闊丸社、卡澳灣社、後山馬里闊丸社及基那吉社等四大族群。 在臺灣總督府的施政中, 李崠山在交通、殖產政策與統治上,都位居中心地位。[4]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