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凯氏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iouraren留言 | 贡献2020年6月13日 (六) 01:2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菝葜屬橫切面局部,可見內皮細胞因形成卡氏帶(經染色而呈紫羅蘭色)而明顯木栓化
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共质体途径質體外途徑的示意图
凯氏带迫使水分从内皮層英语Endodermis细胞开始只能通过共质体途径继续运输

凯氏带(英語:Casparian strip)是高等植物内皮层细胞径向壁和横向壁的木栓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主要功能是阻止水份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维管束之间的物质运输。其宽度随不同种植物而有较大的差异。

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羅伯·凯斯伯里英语Robert Caspary于1865年发现其為細胞壁的構造,即以他命名。

凯氏带见于初生的内皮层,而在气生器官中是否存在则仍有争议。卡氏帶在植物根部水與無機養分的運輸中,主要影響質體外運輸途徑,亦即水與無機養分經由表皮外皮層及皮層細胞之細胞壁間質傳遞運輸。水與無機養分來到內皮層細胞時,因凱氏帶之不透水性質而轉由內皮細胞之細胞膜間質傳遞,最終進入中柱內的木質部細胞。

植物在夜間主動耗能運輸行為停止時,可藉由凱氏帶之不透水性質將無機養分留在內皮層以內,而不至於因濃度梯度的擴散作用使養份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