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0日 (日) 05:28 (补救5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郭玉蘭
作曲家
国籍 日治臺灣
职业作曲家教師歌手作詞家
活跃年代1932年-1940年
唱片公司古倫美亞唱片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郭玉蘭(?—?),本名郭玉葉,又名玉蘭雪蘭[註 1]臺灣日治時期台語流行音樂女歌手作曲家教師,也是臺灣第一位女作曲家。1938年在「帝蓄唱片」[註 2]擔任《南京夜曲》的作曲人(後改編為《南都夜曲》[註 3][5]:18)。

生平

早年因求學遷居於艋舺,1913年就讀於「台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附屬女學校」(今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1922年(大正11年3月25日)畢業[6],1922年(大正11年)獲教員證書頒授[7],分發到「臺北州臺北市大龍峒公學校」 (今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服務,1922年(大正十一年)-1928年(昭和三年)擔任班級訓導[8]

創作

歌曲 作詞 作曲 演唱 出版公司
《南京夜曲》(後改編為《南都夜曲[註 3][5]:18 陳達儒 郭玉蘭 月鶯 帝蓄唱片[9][註 2]
《素心蘭》 陳達儒 郭玉蘭 根根 勝利[1]:71、83
《採花蜂》 吳振烈 玉蘭 秀鑾 勝利
《情花譜》 吳德貴 玉蘭 臺華 
《神女》 李臨秋 雪蘭 雪蘭 三榮
《笑兮咱相好》 吳德貴 雪蘭 雪蘭 三榮

演唱

古倫美亞唱片
  • 《愛玉自嘆》(演唱者:玉葉、純純 作曲:王文龍、作詞:梁松林)[11]
  • 《掛名夫妻》(演唱者:玉葉、作曲:張雲山人、作詞:張雲山人)[1]:57[12]
  • 《五更思君》(演唱者:玉葉、純純)[1]:58
  • 《女姓新風景》(演唱者:玉葉、純純、作詞:若夢、作曲:王文龍)[1]:58
  • 《梅前小曲》(演唱者:雪蘭、作曲:鄧雨賢、作詞:陳君玉)[1][13]
  • 《閨女嘆》 (演唱者:雪蘭、作詞:陳君玉)[14][13][1]:61
  • 《青春城》 (演唱者:雪蘭、作詞:周添旺[13][1]:61
  • 《月下思戀》(演唱者:雪蘭、作詞:文瀾、作曲:鄧雨賢[13][1]:61
  • 《月下思君》(演唱者:雪蘭、作詞:曾蟬、作曲:鄧雨賢)[13][1]:62
  • 《空房私怨》(演唱者:雪蘭、作詞:曾蟬、作曲:鄧雨賢))[15][1]:63
  • 《望蝶花》 (演唱者:雪蘭、嬌英、作詞:白媽洲、作曲:蘇桐))[15]
  • 《南國之春》(演唱者:雪蘭、作詞:李臨秋、作曲:王雲峰[15][1]:63
  • 《女給哀歌》(演唱者:雪蘭、作詞:陳達枝、作曲:鄧雨賢)[15][1]:64
  • 《白夜賞月》(演唱者:雪蘭、俊卿,作詞:張佳修、作曲:鄧雨賢)[1]:64
  • 《月夜思戀》(演唱者:雪蘭)[16][1]:65
  • 《玉堂春》 (演唱者:雪蘭、作詞:李臨秋、作曲:王雲峰)[16][1]:65
  • 《寒愁鳥》 (演唱者:雪蘭、嬌英,作詞:周添旺、作曲:林木火)[1]:63
利家黑標
  • 《無憂花》 (演唱者:玉蘭)[17][1]:62
  • 《春宵吟》 (演唱者:雪蘭、作詞:周添旺、作曲:鄧雨賢)[17][1]:62
  • 《情春小曲》(演唱者:雪蘭、作詞:周添旺、作曲:鄧雨賢)[17][1]:62
  • 《望郎榮歸》(演唱者:雪蘭、作詞:周添旺、作曲:陳運旺)[17][1]:62
  • 《四月薔薇》(演唱者:雪蘭、作詞:周添旺、作曲:周添旺)[17][1]:63
  • 《工場進行曲》(演唱者:雪蘭、俊卿、鳳英)[17][1]:63
三榮
  • 《神女》 (演唱者:雪蘭、作詞:李臨秋、作曲:雪蘭,影片主題歌)[18][1]:65
  • 《笑兮咱相好》(演唱者:雪蘭、作詞:吳德貴、作曲:雪蘭)[18][1]:65
臺華
  • 《五更嘆》 (演唱者:雪蘭、作詞:許雲亭、作曲:陳秋霖)[1]:65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書目
腳注
  1. ^ 施慶安2011年碩士論文末尾歌曲附錄資料分別為「郭玉蘭」、「雪蘭」、「玉葉」,但是欠缺3者關聯以及生平資料[1]:57、61、71;惟有,王櫻芬2013年文章為「雪蘭,本名郭氏玉葉,又名玉蘭」[2]、林太崴的《玩樂老臺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100歲了》書中「雪蘭,本名郭玉蘭」[3],及王昶雄於國立台灣文學館之手稿[4]為「郭玉蘭別號雪蘭」,有較完整描述,但仍欠缺生平資料。
  2. ^ 2.0 2.1 1938年,陳秋霖在臺北市港町(今貴德街)成立「東亞唱片公司」,1939年,東亞唱片易名「帝蓄」,這是因為唱盤係改由日本帝蓄唱片廠(「帝國蓄音器商會」,今日本帝蓄娛樂日语テイチク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10])製作。[5]:3、18
  3. ^ 3.0 3.1 《南京夜曲》[19]
    1. page 55-56:製作團隊、歌詞、唱片圓標
    2. page 56:歌名及歌詞為1964年左右臺南音樂家郭一男修改成《南都夜曲》,引述自『黃裕元,〈南都夜曲身世之謎(前篇)〉,《藏書之愛》4期(2014.12,臺南)』[20]:42
    3. page 58:『將1939年之後〈南京夜曲〉、〈上海哀愁〉等演唱……』
    4. page 62:《南京夜曲》,「帝蓄」(會社)、「30009」(商標編號)、「1939」(出版年代)、 陳達儒(詞)、郭玉蘭(曲)、月鶯(演唱)、128(速度)[1]:71、83
    5. page 64-65:相關引用文獻。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施慶安. 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2012-10-30 [2016-03-23]. pdf
  2. ^ 王櫻芬. 〈作出臺灣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片產製策略初探〉(Sounding Taiwanes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Strategy of Taiwanese Records by the Nippon Phonograph Company). 《民俗曲藝》,182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7–58頁. 2013-12-01 [2016-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04). (archive:Academia.edu英语Academia.edu
  3. ^ 林太崴. 玩樂老臺灣:不插電的78轉聲音旅行,我們100歲了. 五南圖書. 2015-02-25: 352頁 [2015]. ISBN 978-957-11-7971-1. 
  4. ^ 王昶雄. 陳達儒與「南都夜曲」.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6-04-01 [2016-04-01]. 
  5. ^ 5.0 5.1 5.2 莊永明. 臺語歌謠史略─兼談日治時代流行歌 (PDF).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七期.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1頁. 2010-10-29 [2016-03-24].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秋】系列活動_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秋】系列活動. 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時間:99年10月29日(週五)08:30-17:00 地點:大同大學尚志教育研究館B205演講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大正11年3月26日臺灣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第2回畢業證書授與名單,共106名。(典藏號:0071022345a005). 卒業證書授與式(臺北女子高等普通).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21-04-06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7. ^ 大正11年1月10日至3月30日間小學校及公學校各科教員證書頒授名單。(典藏號:0071022625a012). 敎員免許狀授與.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22-04-11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8. ^ 林郭氏玉蘭.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6-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9. ^ 各校教授 2008,第876、1078頁
  10. ^ 帝國蓄音株式會社唱片(館藏編號:2003.009.0828).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6-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11. ^ 各校教授 2008,第1064頁
  12. ^ 各校教授 2008,第1064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各校教授 2008,第1066頁
  14. ^ 閨女嘆.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館藏. 1935 [2016-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9). (雪蘭,年代1935-1935) ,2015臺史博館藏整理 
  15. ^ 15.0 15.1 15.2 15.3 各校教授 2008,第1067頁
  16. ^ 16.0 16.1 各校教授 2008,第1068頁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各校教授 2008,第1069頁
  18. ^ 18.0 18.1 各校教授 2008,第1077頁
  19. ^ 陳靜寬; 黃裕元. 戰爭做為一種流行:從二戰時期(1937-1945)相關商品文物看臺灣本土社會的戰爭觀 (PDF). 《歷史臺灣》第十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31–66頁. 2015-10-30 [2016-03-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23). 
  20. ^ 潘景新(總編輯). 《藏書之愛》雜誌第4期冬季號. 藏書之愛雜誌社出版. 2014-12-01 [2014] [2016-04-11]. (府城舊冊店發行) 
  21. ^ 台灣好聲音:南都夜曲. 社團法人台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22. ^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16-03-18 [200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