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姆斯特朗大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rikamaI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10日 (六) 14:39 →‎參見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阿姆斯特朗砲阿姆斯壯大砲,阿姆斯特朗線膛後裝砲〔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是出現在19世紀中期的後膛英语Breech-loading weapon火砲,該大砲特點是,從火砲後方裝彈、大砲管內有膛線、使用砲彈為圓筒狀而非圓球狀,此三項特點一直延用至今。由英國律師威廉·阿姆斯特朗(英語:William Armstrong)在1854年發明了這項武器[1]。在1858年開始被英軍裝備,隨後在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利用它迅速攻下大沽砲台

英國皇家海軍戰艦勇士號(HMS Warrior)所裝備的7吋(178 mm)阿姆斯特朗砲
億載金城設置的阿姆斯特朗大砲(仿製品)
Fibreglass replica of 7-inch 110lb Armstrong gun on HMS Warrior

實際運用

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今日台南市安平區建立億載金城,並設置了三門英國製阿姆斯特朗砲,口徑為十英吋(254mm);而現存於億載金城的火砲都是複製品。

參考文獻

  1. ^ 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 黃曾祥. [201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9).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