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虎尾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Gonbom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15日 (二) 04:4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虎尾街,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發展史中,1933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南州虎尾郡

歷史

大正9年(1920年)10月1日生效的市街改正當中,原本嘉義廳大坵田堡的五間厝庄改稱虎尾庄[1],並合併其周邊的數個庄,庄役場(行政中心)設在原來五間厝庄內。

1933年,虎尾庄因人口眾多、商業繁榮而升格為虎尾街。

二戰後改為雲林縣虎尾鎮

行政區劃

虎尾庄合併1920年9月底為止存在的13個庄:

除了五間厝改稱虎尾(大字)之外,庄名大致保留,但將「庄」依照日本的行政區劃用語改稱某某「大字」,例如蕃薯大字。將「仔」改寫為「子」,例如竹圍子(大字)。大墩仔改寫為簡字「大屯子」(大字)。

所以虎尾庄和後來的虎尾街轄有13個大字:虎尾竹圍子平和厝埒內廉使蕃薯大屯子牛埔子北溪厝三合湳子過溪子惠來厝。大多與後來中華民國政府所設的里名有所不同,但虎尾鎮民間仍慣稱舊地名。例如當地人若說:「去虎尾」、「虎尾街仔」(台語)、或者「去街上」,指的都是要去以前五間厝庄或虎尾大字所轄的範圍,尤其是日治時期虎尾郡役所與糖廠之間的鬧區(今日的中山路、中正路交叉口一帶)。又例如當地人仍是慣稱今日的興南里為「蕃薯庄」,今日的頂溪里、中溪里、下溪里為「過溪仔」,今日的西安里為「五間厝」,今日的穎川里為「湳仔」。

每個大字之下再分為數個小字

人口

大正四年(1915年)臺灣總督府做了第二次臨時戶口調查,這是在虎尾庄成立之前。以後來虎尾庄轄區各庄而言,這年總計11,789人[2],其中:

  • 內地人:1,060人;其中1,010人住於糖廠所在的五間厝庄,幾乎與該庄的本島人(1,148人)相等。(此時期「內地」指日本本土人);
  • 本島人:10,176人;
  • 外國人:3人。

昭和七年(1932年),升級為虎尾街的前一年,十二月人口21,885人[3],其中:

  • 內地人:2,062人(此時期「內地」指日本本土人);
  • 本島人:19,628人(含漢人與原住民);
  • 外國人:195人。

18年間人口成長近一倍,主要因為糖廠帶來的就業機會、糖廠鐵路的客貨運,以及設為虎尾郡和虎尾庄行政中心,帶來了許多公務員及眷屬。

面積

轄區內面積65.11平方公里,虎尾市街地0.81平方公里

大字名 平方公里 大字名 平方公里 大字名 平方公里
牛埔子 4.75 惠來厝 5.86 過溪子 10.59
埒內 3.5 廉使 6.34 大屯子 7.1
平和厝 3.61 虎尾 3.2 竹圍子 3.45
北溪厝 7.78 蕃薯 3.2 湳子 3.03
三合 2.7

[4]

今日行政區與日治時期大字對照

虎尾鎮現有二十九里,各里與日治時期大字對照如下:

  • 虎尾街大字與現今里名對照表:
大字名 現今里名 大字名 現今里名 大字名 現今里名
牛埔子 芳草 惠來厝 惠來 過溪子 頂溪、中溪、下溪
埒內 埒內、安溪、堀頭 廉使 興中、廉使 大屯子 墾地、東屯、西屯
平和厝 平和 虎尾 東仁、公安、新興、中山、德興、安慶、西安、立仁 竹圍子 建國、新吉
北溪厝 北溪 蕃薯 興南 湳子 穎川、延平
三合 三合

參見

  1.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2. ^ 臺灣總督府. 1915 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中央研究院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 [2016-11-16]. 
  3. ^ 昭和八年《虎尾街要覽》第9頁
  4. ^ 昭和八年《虎尾街要覽》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