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花內大塚古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ew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5日 (五) 22:04 (bot: 清理跨語言連結前方後圓墳吉川弘文館成為內部連結:編輯摘要的red link經繁簡轉換後存在)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花內大塚古墳
类型形狀:前方後圓墳
規模:墳丘長90米左右
位置日本奈良縣葛城市北花內
建成时间古墳時代後期(約6世紀末)
当前用途出土文物:埴輪、笠形木製品
入葬者飯豐天皇宮內廳說法)

北花內大塚古墳(日语:北花内大塚古墳きたはなうちおおつかこふん Kitahanauchiōtsukakofun)是位於日本奈良縣葛城市北花內的一座前方後圓墳,雖然實際入葬者不明,但是古墳經宮內廳指定為第17代履中天皇皇孫女飯豐青皇女(又稱飯豐天皇)的陵墓,稱為埴口丘陵

概要

古墳位於奈良縣西部奈良盆地的西南方,葛城山麓日语大和葛城山的平原部分[1]延寶8年(1680年),大和新庄藩日语大和新庄藩桑山一尹日语桑山一尹將諸鍬神社從辯之庄村遷移至墳丘上[2]元治元年(1864年),對陵墓展開了修復工程,並且將神社遷回原址[2]。1975年,對外堤周邊部分展開調查[1][3]。1979年和1981年,宮內廳書陵部對外堤展開調查[1][3]。2006年,宮內廳書陵部在進行整理工程前,展開了事前調查。

古墳是前方後圓墳,極為巨大前方部分朝向西南[3]。未知古墳是否階級式建築,也不清楚是否存在造出日语造出[1]。墳丘表面有圓筒埴輪日语円筒埴輪(包括朝顏形埴輪日语朝顔形埴輪)、形象埴輪日语形象埴輪(盾形埴輪)和以日本金松製成的笠形木製品[1][3]。墳丘由寬約10至15米的周濠所包圍[1]。主體部分的墓室形態和陪葬品則不明[1]

古墳推測建於古墳時代後期初(約6世紀末)[1]。在葛城日语葛城地方內,以室宮山古墳日语室宮山古墳為最早的首長墓系譜從御所地域遷移至忍海地域,北花內大塚古墳則是遷移至忍海地域後,次於屋敷山古墳火振山古墳建成的首長墓[1]。雖然實際入葬者不明,但是古墳經宮內廳指定為第17代履中天皇皇孫女飯豐青皇女(又稱飯豐天皇)的陵墓[4]

規模

古墳規模如下[1]

  • 墳丘長:90米
  • 後圓部分直徑:50米
  • 前方部分寬:70米

由於神社曾經遷移至此,因此墳丘遭到了大幅改動[2][1]

入葬者

忍海角刺宮(葛城忍海之高木角刺宮的)傳承地角刺神社

雖然實際入葬者不明,但是古墳經宮內廳指定為第17代履中天皇皇孫女飯豐青皇女(又稱飯豐天皇)的陵墓[4][5][6]。飯豐青皇女的陵墓雖然在《古事記》中並未有記載,但是在《日本書紀顯宗天皇即位前紀中記載為「葛城埴口丘陵」[4]。另外在《延喜式諸陵寮日语諸陵式中,古墳則記載為遠墓的「埴口墓」,位於大和國葛下郡,範圍為東西1乘以南北1町,守墓人3名[4]

飯豐青皇女在第22代清寧天皇駕崩後,由於億計王(仁賢天皇)和弘計王(顯宗天皇)互相都希望由對方繼位,爭持不下,因此在皇位空窗期間,便由飯豐青皇女在忍海角刺宮(葛城忍海之高木角刺宮,傳承地為葛城市忍海的角刺神社)執政[7][8]。按《日本書紀》記載,飯豐青皇女在清寧天皇5年11月死去,《本朝皇胤紹運錄日语本朝皇胤紹運録》記載其享年45歲[7]。雖然未知飯豐青皇女是否曾經即位為天皇,但是由於《日本書紀》記載其名為「飯豐青尊」,而且墓所為「陵」(一般來說皇族的話為「墓」),因此自古以來古可能已經被認定為天皇,《扶桑略記》和《本朝皇胤紹運錄》均記載其為「飯豐天皇」[7][8]。本陵的名称自元治元年(1864年)起,沿用了《日本書紀》的「陵」的寫法至今[7]

基於《日本書紀》而成的關係圖
16 仁德天皇
 
 
 
 
 
 
 
 
 
 
 
 
 
 
 
 
 
 
 
 
 
17 履中天皇18 反正天皇19 允恭天皇
 
 
 
 
 
 
 
 
 
 
市邊押磐皇子20 安康天皇21 雄略天皇
 
 
 
 
 
 
 
 
 
 
 
 
 
 
 
 
 
飯豐青皇女
飯豐天皇
億計王
(24 仁賢天皇)
弘計王
(23 顯宗天皇)
22 清寧天皇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