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陳寅恪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5日 (二) 15:3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江湜(1818年—1866年),字持正,一字弢叔,別署龍湫院行者江蘇長洲(今蘇州)人。

咸豐時縣學諸生,屢試不第,咸豐七年(1857年)花錢捐官,任浙江候補縣丞,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游雁蕩山(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同治元年(1862年)官樂清長林鹽大使,同治三年(1864年)秋再游雁蕩。工書法,一生鬱鬱不得志,病卒杭州,碑上刻有:“清故詩人江弢叔之墓”。著有《伏敔堂詩集》及《續錄》。其诗以情为主,不肯步人后尘。所作不假雕饰,纯用白描,骨肉朋友之怀,死生离别之感,发为危苦之言,在近代诗中别开生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