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呼罗珊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16日 (六) 20:33 (补救1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004年前的呼罗珊省(淺綠色)
伊朗,公元1,976年,位於馬什哈德(Mashhad)的伊瑪目里達聖陵果哈薩德清真寺英语Goharshad Mosque的圓頂,馬什哈德是前呼羅珊省的主要城市,現在是禮薩呼羅珊省的省會。

呼罗珊省(波斯语:استان خراسان‎‎,發音: [xoɾɒːˈsɒːn]  ( 發音)是今天伊朗东部及北部的一个曾经存在的省份。省名「呼罗珊」源于波斯语,意思是“太阳初升的地方”。这个称呼是从萨珊王朝开始出现的。

呼羅珊(Khorasan)也寫為 KhurasanKhorassan希臘化時代安息帝國時代也被稱為特拉希安(Traxiane),是伊朗東北部的一個省,但歷史上指的是更大的地區,包括波斯帝國的東部和東北部。 Khorāsān這個名字是波斯語,意思是“太陽從那裡來”。[1] 名稱最早是由薩珊王朝為帝國東部行省所取[2],然後從中世紀晚期開始使用,以與鄰近的河中地區(Transoxiana)有所區別。[3][4][5]

這個省大致涵蓋歷史悠久的大呼羅珊的西部。[6] 伊朗呼羅珊省的現代邊界是在19世紀末[2] 正式確定的,該省於公元2,004年再被分為三個獨立的行政區(省)[7]

回回館譯語》中称虎剌桑[8][9]

歷史

呼羅珊 (Khorāsān)這個名稱(文字意思:“日出”;“東方的”或“;初升的太陽的土地”)最初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給予波斯東部省份的。[2] 古時伊朗的呼羅珊省大致是歷史上的大呼羅珊的西半部[10]大呼羅珊地區包括今天在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地區。此地区历史悠久,曾经受到过希腊人阿拉伯人塞尔柱突厥人阿富汗人等民族的统治。

波斯的一些主要歷史名城都位於古時的呼羅珊:內沙布爾(Nishapur)和圖斯(Tus)(屬現代伊朗);梅爾夫( Merv)和珊鎮英语Sanjan(屬現代土庫曼斯坦);撒馬爾罕(Samarkand)和布哈拉(Bukhara)(屬現代烏茲別克斯坦);赫拉特(Herat)和巴爾赫(Balkh)(在現代阿富汗);以及 苦盞(Khujand)和彭吉肯特(Panjakent)(在現代塔吉克斯坦)。這個詞也從中世紀晚期開始使用,尤其是在後蒙古(察合台汗國(Chagatai Khanate)和帖木兒帝國(Timurid Empire))時代,用於將該地區與鄰近的河中地區(Transoxiana)區分開來。[11][12][13] 呼羅珊省的現代伊朗邊界是在19世紀後期界定並正式實施。[2]

公元1,968年8月和1,978年9月,該地區發生了兩次大地震,分別造成12,000和25,000人死亡。 1,997年5月10日發生了第三次大地震(1997年加延地震),造成1,567人死亡,2,300人受傷,50,000人無家可歸。

呼羅珊省的現代劃分

呼罗珊省曾经是伊朗最大的一个省份,2004年整个地区被分成三个省:[14]

呼羅珊省的某些地區已被分割,添加入別省

人口資料

該地區的主要種族是波斯人,少數民族有庫爾德人呼羅珊突厥人英语Khorasani Turks(Khorasani Turks),哈扎拉人(Hazaras)和土庫曼人(Turkmen)。該地區大多數人所說的各種方言都和波斯語有緊密關係。最大的定居點和耕作地區集中在馬什哈德(Mashhad)的西北部,其中包括古昌(Quchan),希爾凡(Shirvan),和博季努爾德市(Bojnurd)等重要城鎮。

呼罗珊的特产是波斯地毯,主要出自南部城市。[來源請求]

呼罗珊的主要民族为伊朗人、呼罗珊突厥人、土库曼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近年来由于相邻的阿富汗局势动荡,很多难民湧入,也形成了很多阿富汗人的社区。

注释

  1. ^ Compare Levant and Mashriq.
  2. ^ 2.0 2.1 2.2 2.3 Khorāsān. britannica.c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8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EncyclopediaBritannica”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3. ^ Svat Soucek, A History of Inner A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
  4. ^ C. Edmund Bosworth, (2002), 'CENTRAL ASIA iv. In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5. ^ C. Edmund Bosworth, (2011), 'MĀ WARĀʾ AL-NAH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6. ^ Dabeersiaghi, Commentary on Safarnâma-e Nâsir Khusraw, 6th Ed. Tehran, Zavvâr: 1375 (Solar Hijri Calendar) 235–236
  7. ^ Online edition, Al-Jazeera Satellite Network. Iran breaks up largest province. [200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0).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8. ^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76762.cn#page/n6/mode/2up
  9. ^ 存档副本. [201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10. ^ Dabeersiaghi, Commentary on Safarnâma-e Nâsir Khusraw, 6th Ed. Tehran, Zavvâr: 1375 (Solar Hijri Calendar) 235–236
  11. ^ Svat Soucek, A History of Inner A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
  12. ^ C. Edmund Bosworth, (2002), 'CENTRAL ASIA iv. In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13. ^ C. Edmund Bosworth, (2011), 'MĀ WARĀʾ AL-NAH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14. ^ Online edition, Al-Jazeera Satellite Network. Iran breaks up largest province. [200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0).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