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九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18日 (一) 08:26 (补救5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一九运动

四·一九运动朝鮮語:4·19 혁명4·19 革命)是一场于1960年3月起由韩国中學、大學生和勞工領導的學運,當時由於韓國總統李承晚第四任總統選舉朝鲜语대한민국 제4대 대통령 선거 (무효)時發生作票舞弊情形,而導致學生及民眾抗議。该次革命推翻了李承晚的独裁統治。由於最大規模發生日是在4月19日,故稱4.19革命(4·19혁명)、4.19(사일구),至今韓國均會進行紀念。由於革命後一年隨即發生由朴正熙少將發動軍事政變,導致韓國進入長達27年的軍事統治時期。因此也有未完的革命미완의 혁명未完의 革命)的稱呼。

此次事件是由当年3月马山市抗议选举结果期间,近海發現一名遇害學生——金朱烈浮上水面的遺體引起的,他在警方的鎮暴行動中被催淚彈擊穿腦部而死。這次革命導致李承晚辞职、向韩国第二共和国的和平过渡。

背景

自1948年起,李承晚總統已經長期執政,但韓戰後,面對越來越多的國內不滿他的統治,李承晚決定修改憲法取消總統的連任限制,以延長他的執政力量。[1]1956年連任後,美國已減少經濟援助,從1957年高達382,893,000美元減少到1959年222,204,000美元。李承晚感到震驚,並威脅該增加美國的支持,他開始採取越來越孤注一擲的措施,以確保自己的政治生存。[2]1958年12月,為了防止反對派民主黨成員投票,他通過國會的強制修訂《國家安全法》賦予政府廣泛的新權力以遏制新聞自由。

在1960年的總統選舉中,兩個主要政黨都運作針對李承晚。在1956年總統選舉中獲得百萬票的進步黨朝鲜语진보당 (대한민국)表示由曹奉岩朝鲜语조봉암代表,而民主黨則由趙炳玉代表。1959年7月,李承晚曹奉岩朝鮮共產黨員,將他逮捕監禁,並迅速執行死刑。[3]趙炳玉則是去美國進行胃部手術時,因心臟麻痺死在當地。由於這兩個對手的死似乎形成巧合,韓國人民認為他們的死是腐敗及政治暗殺的結果。

至於副總統選舉,當時在韓國是分開選舉,李承晚決定要使他的門徒李起鵬當選。與李起鵬對抗的是民主黨的張勉,在韓戰期間曾任駐美大使。3月15日當時臥病不起的李起鵬,卻以異常大幅度數字贏得選舉,贏得8,225,000票,而張勉得到1,850,000票。很明顯的,投票是受到操縱。[4]根據韓國報導,民主黨被禁止在全國各地集會,而數以百計預先標記好的選票則裝入選舉日用於投票的票箱。[1]

馬山抗議和金朱烈之死

1960年3月15日,民主黨成員揭發此次選舉作票,引發在慶尚南道馬山市舉行對選舉舞弊現象的抗議。晚上7時30分左右,約一千居民聚集在民主黨馬山黨部的門前示威抗議。市民與警察對峙,城市進入黑暗。警方開始對人民射擊鎮壓,人民則向警察投擲石塊作為反击。此次鎮壓造成8人死亡,50多人負傷。此次事件稱為第一次馬山事件,在韓國也稱為「馬山義舉」。馬山事件造成學生對李承晚政權的反感,後來有制定3月15日為國家紀念日的意見。[5]

4月11日,曾參加上月15日抗議而行蹤不明的馬山商業高校學生金朱烈,屍體在馬山的港口被一個漁夫發現。當局宣布根據屍檢證實他的死因是溺水,但許多人不認同這種解釋。一些示威者強行進入醫院,他們發現金朱烈的頭骨被20厘米長催淚彈貫穿,從金朱烈的後腦勺直通眼睛。這表明警察的催淚瓦斯開槍角度小於45度,如果直接打在一個人的臉上是可能致命的。李承晚政權試圖審查這一事件,然而隨著發現金朱烈的屍體,韓國新聞界遂對該案進行報導,並且透過美聯社發送給世界。這一事件震驚全國,並成為全國反對選舉舞弊運動的基礎。4月19日,馬山爆發了連續3天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並進一步引發暴力衝突。[6]

李承晚總統宣稱馬山抗議是朝鮮勞動黨在後面指使,試圖轉移焦點。後來,國會調查委員會發現警方向人群開槍,並非打算驅散人群,而是要殺死抗議者。隨後發現金朱烈的屍體是遭警方綁上石頭,沉在馬山海中,以防止漂上岸。

漢城抗議

4月18日,3000多名高麗大學的學生在國會發起非暴力抗議行動,抗議警察暴力,並要求舉行新的選舉。然而他們回到自己的校園後,遭到李承晚支持者資助的團體襲擊。

4月19日,數千名來自高麗大學學生在青瓦台遊行,沿途包括延世大學漢城國立大學等其他大學和高中生紛紛加入,人數增長到超過10萬人。抵達青瓦台後,抗議者要求李承晚下台。警方對示威者開火,造成約18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本日李承晚政府為了鎮壓示威宣布戒嚴。[7]

1960年4月25日,教授參加學生和市民組成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韓國國軍和警察拒絕攻擊示威者。[8]4月26日,李承晚同意下台,並離開漢城,流亡夏威夷至死亡。

影響

這次革命雖然結束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來自北朝鮮的威脅加上國內政治秩序的混亂,以及民主黨政府的無能,最終導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奪權,展開韓國軍政府長達27年的獨裁統治。

参考来源

  1. ^ 1.0 1.1 Kim, C. I. Eugene, and Ke-soo Kim (1964). "The April 1960 Korean Student Movement",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7(1).. [201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2. ^ (1995) KB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of Ko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Korea Seoul
  3. ^ Andrew C. Nahm and James E. Hoar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Scarecrow Press, 2004), p21
  4. ^ South Korea: a Country Study.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 34. ISBN 978-0160403255. 
  5. ^ 【社説】国家危機状況で迎えた4・19革命50周年. 《中央日報》日文版. 2010年4月19日 [2014-08-12]. 
  6. ^ 60 Years of the Republic: The End of Syngman Rhee's Rule. The Chosun Ilbo. 7 July 2008 [3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7. ^ Rhee, Moon Young. 4·19때 경찰이 계엄사령관에 총탄 10만발 빌려달라 요청. 《韓民族日報》. 2011年4月18日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8. ^ Brazinsky, Gregg. Nation Building in South Kore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978-0807861813.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