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arXiv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5日 (五) 02:48 (补救30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arXiv
网站类型
科學
持有者康乃爾大學
创始人保罗·金斯巴格
网址http://arxiv.org/
商业性质
注册可选
推出时间1991年8月14日,​32年前​(1991-08-14
ISSN2331-8422
OCLC228652809

arXivX希臘文χ發音,讀音如英語的archive)是一個收集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數理經濟學論文預印本的網站,始于1991年8月14日。截至2008年10月 (2008-10),arXiv.org已收集超過50萬篇預印本[2][3];至2014年底,藏量達到1百萬篇[4][5]。截至2016年10月,提交率已達每月超過10,000篇[5][6]

簡史

保罗·金斯巴格(Paul Ginsbarg)

緊湊的TeX文件格式使arXiv成為可能,該格式使科學論文可以輕鬆地通過互联网傳輸並呈現給客戶端。在1990年左右,喬安妮·科恩(Joanne Cohn)開始通過TeX文件通過電子郵件將物理預印本發送給同事,但很快發送的論文數量多的充滿了郵箱。 保罗·金斯巴格(Paul Ginsparg)意識到了中央存儲的必要性,並於1991年8月創建了一個中央倉庫郵箱,該郵箱存儲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中,可以從任何計算機上進行訪問。很快又增加了其他訪問方式:1991年使用FTP,1992年使用Gopher,1993年使用萬維網[7]網上印刷( e-print)一詞很快被用來描述這些文章。

arXiv最早是由物理學家保罗·金斯巴格在1991年建立的網站,本意在收集物理學的論文預印本,隨後括及天文、數學等其它領域。金斯巴格因這個網站獲得了2002年的麦克阿瑟奖

arXiv原先掛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是故早期被稱為「LANL預印本資料庫」。目前arXiv落腳於康乃爾大學[8],並在全球各地設有鏡像站點。網站在1999年改名為arXiv.org。

2011年9月,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全面負責arXiv的運營和發展。 金斯巴格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中被引用说“這原應該是一個3小時的旅程,而不是一個無期徒刑”[9]。 但是,金斯巴格仍然留在arXiv的科學顧問委員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和arXiv物理顧問委員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

影響

arXiv的存在是造就科學出版業中所謂開放獲取運動的因素之一。現今的一些數學家及科學家習慣先將其論文上傳至arXiv.org,再提交予專業的學術期刊。這個趨勢對傳統學術期刊的經營模式造成了可觀的衝擊。

同行評審

儘管arXiv上的文章未經同行評審,但在2004年起採行了一套「認可」系統。在這套系統下,作者首先要得到認可,這種認可可能來自另一位具認可資格者的背書,或者依照某些內部規定而自動授予。來自著名學術機關的作者通常會自動得到認可。包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布賴恩·約瑟夫森在內的十九位科學家曾抗議他們的部分文章被arXiv管理者退回,而其它文章則被強迫更改分類,依其見解,原因出在研究主題的爭議性,或者是文章牴觸了弦理論的正統觀點[10]

由於arXiv上的文章多半都會投稿到學術期刊,作者對文章多半保持嚴謹態度。少部份文章則一直保持預印本的形式,其中包括一些極具影響力的作品,例如格里戈里·佩雷爾曼龐加萊猜想的證明。佩雷爾曼似乎放棄了傳統的同行評審期刊程序,並指出:“如果有人對我解決問題的方式感興趣,它就在[arXiv]上–讓他們繼續閱讀。”[11]。 儘管採用了這種非傳統的出版方法,其他數學家還是認可了這項工作,向佩雷爾曼提供了菲爾茲獎克雷數學千年獎,但他都拒絕[12]

arXiv上的民間科學家作品為數不多,通常被歸入诸如「一般數學」(General Mathematics)等項下。

投稿格式

可以以多種格式中的任何一種投稿論文,包括LaTeX和通過TeX或LaTeX以外的文字處理器打印的PDF。 如果生成最終PDF文件失敗,任何圖像文件太大或提交的總大小太大,則arXiv軟件會拒絕投稿。 現在,arXiv允許存儲和修改不完整的投稿,並且僅在準備好後才能最終確定投稿。 完成投稿後,時間戳將被設置文章上。

参阅

参考文献

引用

  1. ^ arxiv.org Site Overview. Alexa Internet. [September 11,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2. ^ Ginsparg, Paul. It was twenty years ago today .... 2011. arXiv:1108.2700可免费查阅 [cs.DL]. 
  3. ^ Online Scientific Repository Hits Milestone: With 500,000 Articles, arXiv Established as Vital Library Resource. News.library.cornell.edu. October 3, 2008 [Jul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7). 
  4. ^ Vence, Tracy, One Million Preprints and Counting: A conversation with arXiv founder Paul Ginsparg, The Scientist英语The Scientist (magazine), December 29, 2014 [202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5. ^ 5.0 5.1 Staff. In the News: Open Access Journals. Drug Discovery & Development英语Drug Discov. Dev.. January 13, 2015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英语). 
  6. ^ arXiv monthly submission rate statistics. Arxiv.org. [November 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8). 
  7. ^ Ginsparg, Paul. The global-village pioneers. Physics World. October 1, 2008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4). 
  8. ^ Computing Research repository FAQs, Cornell University. [200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9. ^ Fischman, Joah. The First Free Research-Sharing Site, arXiv, Turns 20 With an Uncertain Futur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ugust 10, 2011 [August 1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10. ^ archivefreedom.org. [200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6). 
  11. ^ Lobastova, Nadejda; Hirst, Michael. Maths genius living in poverty. Sydney Morning Herald. August 21, 2006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12. ^ Kaufman, Marc, Russian mathematician wins $1 million prize, but he appears to be happy with $0, Washington Post, July 2, 2010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引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