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导师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2日 (五) 18:22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导师制改革开放之后,被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主要的教育模式。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扩大到全国[1]。21世紀10年代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些省份的高中開始引入導師制[2][3]

争议

中国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体系,是以论文数量和课题项目为核心。办学的初衷——教学,反成为边缘工作,学生亦沦为导师控制下的廉价人力资源。2005年,中国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或认为,以本科生为廉价劳动力资源方是推广本科生导师制的动力[4]

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导师个人主宰学生学业,决定学生命运,形成人身依附。而在理工科类高校实验室中,其工作团队通常以企业的方式运作。导师作为负责人,职责与企业老板相同[5]。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变为工作,双方形成隐形的雇佣关系,故学生多将导师称为老板。但此种劳动关系不被中国法律承认,亦不受保护。与普通劳动者相比,甚至在校外、休息时间,学生仍需为导师无休止的劳动[4]。对于导师压榨学生,高校可能会因经济利益而不愿干涉,进而纵容[6]。全国各地高校,因导师压榨学生,学生以自杀寻求解脱的个案,比比皆是。2018年曝光的陶崇园事件即使是此类情况中的典型。

相关

注释

  1. ^ 杨晓玲.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 杨晓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广西高等教育学会). 2010, (2010年第9期). ISSN 1671-9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6) (简体中文). 
  2. ^ 山东:普通高中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 
  3. ^ “成长导师制”为高中生成长护航. 
  4. ^ 4.0 4.1 陆慢慢. 观察//中国式导师制:“权力的滥用”与“绝对的服从”. 2018-04-14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简体中文). 
  5. ^ 李隼. 博士导师反目呼唤平衡机制. 腾讯网,来源:羊城晚报. 2008-01-07 [2018-05-05] (简体中文). 
  6. ^ 导师是“老板”? 看研究生给导师“打工”. 腾讯网,来源:现代教育报. 2008-01-07 [2018-05-05] (简体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