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錐
外观
破裂錐(Shatter cone),或稱為碎裂屑锥,是一種只在隕石撞擊坑或地下核爆場的基岩發現的罕見地質特徵。該特徵是岩石受到 2-30 GPa 高壓衝擊的證據[1][2][3]。
概述
[编辑]破裂錐有一個獨特的錐狀構造,並且在同一個樣本內有從頂部輻射的大和小尺度結構,有時候在較大的錐狀構造上會在其中一端更偏向湯匙狀[2]。在石灰岩等細顆粒岩石中更容易形成含有凹槽(擦痕)的馬尾狀結構。粗顆粒岩石較不易產生破裂錐,因為可能不容易和擦面等其他地質特徵分別。目前已有多種理論解釋破裂錐的形成機制,其中包含震波通過岩石的壓力或岩石壓力消退後反彈的張力[1][2][3]。
破裂錐的體積可從數微米到數公尺。已知世界最大的即超過 10 公尺,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露台灣(Terrace B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斯萊特群島(Slate Islands)。錐體垂直軸的方向通常是從撞擊點向外輻射,錐體方向向上並指向撞擊坑中心,雖然一些岩石方向因為撞擊地點的撞擊後地質作用而指向相反方向。
圖集
[编辑]-
加拿大安大略省斯萊特群島麥格雷港(McGreevy Harbour)高約 10 公尺的破裂錐。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French, B.M. Traces of catastrophe.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1998 [200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 ^ 2.0 2.1 2.2 Sagy, A.; Fineberg, J.; Reches, Z. Shatter cones: Branched, rapid fractures formed by shock impact (PD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4, 109: B10209. Bibcode:2004JGRB..10910209S. doi:10.1029/2004JB003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7).
- ^ 3.0 3.1 French, Bevan M. Stalking the Wily Shatter Cone: A Critical Guide for Impact-Crater Hunters (PDF). Impacts in the Field (Impact Field Studies Group). 2005, 2 (Winter): s 3–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