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在User talk:Wargaz的话题

Cangjie6 (留言贡献)

有些字未必最接近初形,但有構理,不宜獨擧「說文訛形說」。另,有些字形閣下說是「傳承」字形,恐怕未必。若欲詳論,宜往 「傳承字形之美」群組(www.facebook.com/groups/inheritedglyph),那兒專家較多,也較便於討論。

Wargaz (留言贡献)

我想你指的傳承字形指的是明淸刻本字形。實際上我覺得論字源確實不妥,該頁面仍需大修,嚴謹的表述爲字形表對明淸刻本字形的改變(有或無道理)、臺灣對明淸刻本字形的改變(有或無道理),以及再有頁面介紹明淸刻本字形和隸楷字形的差異,原因是什麼(通常是根據《說文》小篆)、有或無道理。的確有些字隸楷形態發生了訛變,明淸刻本參照《說文》小篆更正,即使現在我們也在沿用。例如「舍」,反而是日本按楷書改爲「舎」。「舍」不僅和《說文》小篆形更接近,也和古文字更接近,這類我沒有提,因爲中國皆未改,僅日本改了沒有可比性。另一類明淸刻本按《說文》小篆、小篆實爲訛形但漢字文化圈皆未改回隸楷常見寫法我也沒有放上,例如建築之頸、器物之頸象形如「高」(髙)、「鬲」之類。這類是戰國文字的訛變,建築之頸、器物之頸訛成「口」,在隸楷的規笵下,本來這類少見了,但因爲《說文》小篆的影響,「髙」被改爲「高」。請問這類構理何在?當然因爲這例漢字文化圈皆沿用明淸刻本,也沒有可比性,所以我沒有寫上。而我寫上的也是確鑿的,例如「羽」,戰國楚簡、秦簡、隸書、楷書皆是三橫,三橫一致才是羽毛象形,請問《說文》小篆下二橫類化爲「彡」形的有什麼構理呢?不僅沒有也不易書寫,極其不自然。明淸刻本按《說文》小篆做的此改動可謂一敗筆。从俗「冫」形的「羽」至少在隸楷中出現過,而訛成「彡」的算什麼呢?除《說文》小篆外毫無理據,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類讚同下香港、臺灣的改動又有何不可呢?況且大陸、日本也是這樣改的。這類明淸刻本的敗筆有何值得維護呢?

Wargaz (留言贡献)

以及宋代刻本字形,例如《廣韻》的字形,也是和明淸刻本字形不同的,更接近隸楷。

Cangjie6 (留言贡献)

引用:『若欲詳論,宜往 「傳承字形之美」群組(www.facebook.com/groups/inheritedglyph),那兒專家較多,也較便於討論。』

Wargaz (留言贡献)

我加入了,用戸名Parker Li,沒看見討論。

Cangjie6 (留言贡献)

先看舊帖,若沒有說則提出。

回复“關於《字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