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luedecklibrary/孫善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otability|||Biographies|time=2018-02-25T17:27:34+00:00}}

{{multiple issues}} 孫善豪(1960年11月2日-2017年6月23日),政治學者,專冶馬克思主義、德國唯心論哲學、西洋政治思想史、意識型態新儒家等。

{{Infobox person | name = 孫善豪 | image = thumb|center|孫善豪學生時期檔案照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60|11|2}} | death_date = {{death date|2017|6|23|1960|11|2}} | nationality = {{ROC}} | education = {{ROC}}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
{{ROC}}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DEU}}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 party = {{中國民主社會黨}} }}

生平及理念[编辑]

1960 年出生[1],1964 至 1979 年間就讀再興幼稚園、再興中小學。1979 年就讀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現為民族學系、社會學系)。1983 年就讀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受時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沈清松指導,1986 年完成碩士論文《對當代新儒家的實踐問題之探討:勞思光的政治哲學》。就讀政治研究所期間,1983 至 1984 年間擔任研究生學會學術部長,1984 至1985 年間擔任研究生學會會長,並在中國文化大學擔任社會學講師。1985 至 1987 年間擔任中國民主社會黨刊物《大學》主編、Hong-Wen-Gwan (音譯)出版社編輯。1986 年由時報出版《思光少作集》共七冊(張燦輝、關子尹等合編)。

1987 年獲阿德諾基金會(Adenauer-Stiftung)獎學金負笈德國,隔年入學德國{{Internal link helper/de|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哲學系,1991 年獲中華民國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1991 至1992 年擔任柏林中國學生會會長。受政治學院{{link-de|耶爾瑪·阿爾發特|Elmar Altvater}}指導,1998 年完成哲學博士論文《Kritik und Dialektik: zur Marxschen Methode》。

學成歸國後,2000 年任教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也任教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華梵大學哲學系等。除了勤於筆耕外,也積極參與時政,擔任張君勱學會理事長、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席。思想體系以「批判是辨證的基礎、而辯證是批判的導線」 貫穿,政治理念為社會主義內閣制[2],最推崇的知識份子為宋教仁張君勱

著作列表[编辑]

列表為孫善豪先生著作[3]

學位論文[编辑]

期刊論文[编辑]

著書[编辑]

  • 1988,《宰制與合法(上下卷)》(社會主義叢書003)。台北:稻鄉。
  • 1999,《馬克思:作品選讀》(誠品人文經典)。台北:誠品。
  • 2009,《批判與辯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台北:唐山。
  • ──,《個人與實踐:布達佩斯學派自選集》。──:──。

著書論文[编辑]

  • 薛化元等,1986, 〈張君勱先生的思想─一個架構的分析〉,收於《張君勱先生百齡冥誕紀念文集》。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頁261-280。
  • 2003,〈自由的兩個雙重性─言論自由導論〉,收於: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4:言論自由》。台北:稻鄉,頁V-XXV。
  • 2007,〈個人與自由:馬克思對自由主義之批判〉,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台北:允晨,頁171-211。
  • 2010,〈黑格爾模型〉,收錄於劉國英、伍至學、林碧玲主編《萬戶千門任卷舒: 勞思光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309-320。
  • 2016,〈導論〉,收錄於: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德意志意識形態:I. 費爾巴哈原始手稿》(科技部經典譯註計畫)。台北:聯經,頁i-l。

編著[编辑]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儒學精神與世界文化路向》(思光少作集一)。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哲學與歷史》(思光少作集二)。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哲學與政治》(思光少作集三)。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知己與知彼:時論甲集》(思光少作集四)。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遠慮與近憂:時論乙集》(思光少作集五)。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西方思想淺談》(思光少作集六)。台北:時報。
  • 勞思光(著),1986,張燦輝、關子尹等(編),《書簡與雜記》(思光少作集七)。台北:時報。
  • 顧紹昌(著),孫善豪(編),1987,《公道、自由、社會民主》。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台北市黨部。
  • 顧紹昌,2002,潘光哲、劉季倫等(主訪),《顧紹昌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1:自由民主的基本概念》。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2:司法與人權》。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3:憲政問題 》。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4:言論自由》。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5:地方自治》。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6:黨國體制的批判》。台北:稻鄉。
  • 2003,李福鐘、薛化元、陳儀深、潘光哲等(編),《自由中國選編-選集7:國際情勢與中國問題》。台北:稻鄉。

會議論文[编辑]

  • 1999,〈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6月25-26日)。
  • 2000,〈存有的前提與認識的前提〉,「哲學與科學方法-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6月9日)。
  • 2001,〈從馬克思價值形式看社會契約論〉,「南華大學第三屆比較哲學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5月18、19日)。
  • 2002,〈仁政vs.智政:孟子與韓非的政治領域界定〉,「儒學與社會實踐:第三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9月27、28日)。
  • 2003,〈理性與主權:康德與霍布斯政治思想之對比〉,「人民主權與憲政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2月17日)。
  • 2004,〈個人與自由〉,「自由主義與新世紀臺灣學術研討會」,(台北:殷海光基金會,9月16、17日)。
  • 2004,〈溫和的主權觀:從張君勱對魏德邁東北託管建議與台灣問題的主張論其對 主權的看法〉,「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父紀念館、政治大學歷史學系,7月31日、8月1日)。
  • 2006,〈張君勱的憲政社會主義思想〉,「憲政基本價值學術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1月23、24日)。
  • 2006,〈韓非與康德〉,「中國社會科學院兩岸學術交流論壇―文化傳承與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11月17、18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 2009,〈新康德主義的倫理社會主義〉,「康德之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哲學系,10月16、17日)。
  • 2013,〈馬克思思想、馬克思主義與中華現代性〉,「中華現代性: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6月1、2日)。
  • 2013,〈張君勱的「憲政社會主義」〉,「張君勱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世界倫理中心,6月29、30日)。
  • 陳冠甫、孫善豪,2014,〈乍開即關─「客觀」在Weber思想中的轉折〉,「2014 年台灣政治學會 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12月6、7日)。
  • 孫善豪、李煒,2016, 〈個人權利優先的再省思: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2016 年中國政治學會 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11月25、26日)。

翻譯[编辑]

  • 1991,郭恆鈺、羅梅君 Mechthild Leutner(編),許琳菲等譯,《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 年之中德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Erhard Eppler,2000,《重返政治》(Die Wiederkehr der Politik)。台北:聯經。
  • Chantal Mouffe,2005,《回歸政治》(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台北:巨流。
  • Martha Nussbaum,2010,《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台北:編譯館。
  •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2016,《德意志意識形態:I. 費爾巴哈原始手稿》(科技部經典譯註計畫)。台北:聯經。

發言訪談[编辑]

其他[编辑]

張君勱學會相關著作[编辑]

  • 張君勱(著),1988,張君勱學會(編譯),《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觀》(社會主義叢書001)。台北:稻鄉。(2015 年再版,張君勱著作集V)
  • 2005,《中國第三勢力》(張君勱著作集I )。台北:稻鄉。
  • 2015,《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張君勱著作集VII)。台北:稻鄉。
  • 1988,張君勱學會(編譯),《社會主義人物誌(第一卷)》(社會主義叢書002)。台北:稻鄉。
  • 1989,張君勱學會(編譯),《歐洲思潮引介(第一卷)》(社會主義叢書004)。台北:稻鄉。
  • 1990,張君勱學會(編譯),《歐洲思潮引介(第二卷)》(社會主義叢書005)。台北:稻鄉。
  • ──,張君勱學會(編譯),《反思第一期(創刊號)》(社會主義叢書007)。台北:稻鄉。
  • ──,張君勱學會(編譯),《反思第二期(社會主義與民主專號)》(社會主義叢書008)。台北:稻鄉。

未出版之譯稿[编辑]

  • Karl Marx,──,《馬克思著作選I:哲學與政治》。──:──。
  • Karl Marx,──,《馬克思著作選II:政治與經濟》。──:──。
  • Karl Marx,──,《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1873 年第二版一至七章/1867第一版一至三章三節》。──:──。
  • Carl Schmitt,──,《厲威也憚》。──:──。

註解[编辑]

  1. ^ {{Cite book|title=Kritik und Dialektik: zur Marxschen Methode|last=Sun|first=Shan-hao|publisher=|year=1998|isbn=|location=|pages=178}}
  2. ^ {{Cite journal|title=我的哲學:綱要|author=孫善豪|url=|journal=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issue=62|doi=|others=|year=2017|volume=|page=195-213|pmid=}}
  3. ^ {{Cite journal|title=孫善豪教授著作列表|first=李煒|last=吳冠緯|url=|journal=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issue=62|doi=|others=|year=2017|volume=|page=221-228|pmid=}}

參見[编辑]

  • 孫善豪臉書(紀念帳號)
  • 孫善豪,2017,〈我的哲學:綱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期,頁195-213。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校友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Category:中國民主社會黨黨員 Category:馬克思主義者 Category:中華民國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