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Rick888chen/沙盒/大山背樂善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山背樂善堂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主神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廟格道佛廟宇
開基藍正然(前身石峽廟創辦人)
建立时间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

大山背樂善堂臺灣新竹縣佛教廟宇,位於橫山鄉豐鄉村,主祀觀世音菩薩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前身「石峽廟」創立於1889年。2006年7月25日新竹縣政府將其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沿革[编辑]

前身[编辑]

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大山背居民藍正然發現此地風景秀麗,因此獨自出資建立一座簡陋的小廟,稱為「石峽廟」。1895年(光緒21年),日軍進攻並佔領臺灣,過程中石峽廟遭到日軍焚毀,之後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1921年完工,並更改名稱為如今的樂善堂[1][2]

供奉義士[编辑]

樂善堂所在的大山背地區,因位於大崎棟山背面得名,該地位於山區,舊時為臺灣原住民活動地帶而有「番仔林」之稱。同治10年(公元1871年),廣東來臺的漢人鐘增祿鐘石妹帶領民眾入山開墾,設立隘寮、闢地種植作物,並且開採樟腦煉製,大山背的聚落因此形成。鍾石妹在清光緒20年日軍登臺時率眾對抗,因不忍日軍殺戮無辜因此歸順日軍。日本政府十分看重鍾石妹,並任命其作為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授佩紳章,擔任保正職。也因為鍾石妹作風廉潔愛民,相當受到當地民眾愛戴。鐘石妹於大正14年(公元1925年)過世後,其牌位與同為抗日義士的姜紹祖一同被供奉於剛修建不久的樂善堂[1][2][3]

列為縣定古蹟[编辑]

2006年7月25日,新竹縣政府公告將大山背樂善堂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指定理由為:「建物歷史悠久,構體與構造方式有一定匠藝水準。廟內彩繪、剪黏、木雕、石雕等具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4][1]

維護[编辑]

2009年,由樂善堂管理委員會出資委託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設計。2011年因樑柱腐朽導致正殿崩塌,文化局緊急支撐防止損害擴大,並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核定補助751萬元,縣配合款529萬元,樂善堂管理委員會540萬元自籌款,總工程經費共計1790萬元對其建築體進行修復工程[4]

主祀神明[编辑]

樂善堂主祀觀世音菩薩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並安奉太上老君至聖先師十八羅漢伽藍菩薩韋馱菩薩,左右兩廂敬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義民爺城隍爺太歲星君,由於屬於地方民間信仰廟宇,兼具佛教道教信仰,堂內亦保存眾多古文物。

周邊地標[编辑]

  • 大崎棟古道:位於樂善堂正後方,為知名的桐花步道[5],位於頂峰的涼亭為新竹縣夜景觀賞地。
  • 油羅溪谷:位於樂善堂前方谷地。

圖輯[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文化部. 大山背樂善堂. 國家文化資訊網. [2021-08-22]. 
  2. ^ 2.0 2.1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大山背樂善堂. www.taiwangods.com. [2021-08-22]. 
  3. ^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大山背樂善堂. cloud.culture.tw. [2021-08-22]. 
  4. ^ 4.0 4.1 縣定古蹟大山背樂善堂修復工程動土 完工後帶動周邊文化旅遊. 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18-01-17 [2021-08-22]. 
  5. ^ 聯合新聞網. 春節往山上跑 竹縣精選山區夢幻美景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聯合新聞網. 20210209T110412Z [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