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SElephant/化學實驗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背景

由於近日在互助客棧上一些與刪除討論有關的爭議,讓我開始對於太過短小、未能有效說明主題的條目之改善問題產生一點興趣。針對這議題,我自己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尋找十件比較冷僻的事物寫成條目,作為實驗觀察的對象。這些條目在我蓄意的控制下,都是長度正好超過200位元、已經不屬於小小條目的作品,雖然各事物本身都有它為何重要、應該值得維基百科收錄的理由,但是我蓄意地忽略這些理由,只在條目中寫上一些無關緊要的資訊。如此,一位原本沒有聽過這些人事物的讀者,如果只是閱讀到這些條目但沒進行額外的研究的話,理應看不懂這些條目到底在介紹些什麼,或看不出其重要性何在。

然後,我將這些條目分成兩組,並且將它們全部掛上代表「重要性不足」的{{fame}}模版,但其中實驗組所掛上的模版我故意寫錯時間,讓它們在三個月後才會到期限被送交刪除檢討頁面。而對照組則是按照目前的標準程序,一個月後會到期送交檢討。利用這方式,我希望能比對出針對「重要性不足」所進行的檢討期限之長短,是否對於條目被改善的機率大小與品質有影響,進而作為修改方針的參考依據。

為了增加對各條目主題不熟悉的讀者看到條目後查證的困難度,我蓄意忽略各條目的interwiki之建立(有部分條目在其他語版並沒有對應內容存在),但是在其他語版的對應條目上我已建好反向的interwiki連結,以避免意外造成條目重複。

內容

可能的問題

  • 原本進行此實驗時,應該得匿名或新開一些不同且陌生的用戶名來創建條目,才能模擬不懂如何掌握條目編輯重點的新手所犯下之錯誤。然而,由於中文維基目前是禁止匿名用戶進行新建條目的動作,也禁止設置魁儡用戶,為了避免違反方針因此我只好使用自己的名義來進行此實驗。維基百科向來有傾向信賴素來表現合宜的用戶所增添之資料,而對匿名或新用戶的編輯監督較嚴格的傾向(其實這是人性,沒啥好奇怪的),因此用我自己的帳戶名可能會降低條目內容被實際檢視的機率,是一無可奈何的缺點。
  • 假如有人意外看到本頁面,循線全面修改以上條目,那我的實驗就沒意義了,但為了表達我的公開誠信,並不想暗地裡偷偷進行實驗而不說明。因此,請看到此頁的朋友幫個忙假裝從沒看過這段話,讓我的實驗順利進行吧!
  • 實驗樣本太少,可能不具有足夠的系統明確性。不過沒辦法,我一來沒辦法在瞬間創造出太多類似的條目,且一次創造太多條目很容易被發現而影響了實驗效果。如果本次的實驗還順利,會考慮隨著時間的進行間隔一段時間再增添更多實驗素材。
  • 以上條目的不知名與否畢竟是依照我個人的認知獨斷決定的,這可能跟其他人對於不知名與否的看法不同,而造成誤差。

聲明

  • 本實驗的動機驗純粹基於想要提升維基百科的整體品質,如果您發現本實驗的存在並認為有不妥或值得改良之處,請私下留話討論,不要貿然公開而減損實驗品質。
  • 所有條目在刪除期限到期時,縱使從頭到尾都沒人改善或改善程度不盡人意,我也會盡責補上充分的內容,不造成大家的困擾。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