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人》/第十四期/氣旋條目入門指南
</noinclude>
氣旋條目入門指南
嗨,各位維基人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從各類評選、首頁,甚至是新聞動態裡面都能發現气旋條目的存在,但究竟該如何「入坑」編輯氣旋條目呢?
首先,要編輯氣旋條目的話,可以關注過去其他編輯的編寫方式。氣旋專題有許多維基人參與,編寫風格不盡相同,但大概都會有一個模式,就是會關注氣象機構發出的警告或預報的報文,但提醒各位想撰寫氣旋條目的維基人,維基百科不是新聞報導,千萬不要把某場風暴中政府設立的求助電話號碼寫進條目的影響章節或是其他任何地方。
特別的是,許多氣象機構會對氣旋發出警報,但請記得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所以請不要用模板將所有警報單資訊用表格或其他模板堆疊,造成閱讀上的困擾與版面上的混亂。氣旋條目針對警報的部分通常應僅保留使用紀錄及最高發布級別,除非是具有爭議的警報發布,條目內容才會特別保留相關氣象專家的意見與民眾的批評。當然,氣旋侵襲之處的實測資料很重要,所以可以看看過去的條目有沒有類似的模板,再把重要的實測資料填入即可。或許有許多驚人的紀錄卻無法填入模板中,不過這些資料可以補充在相關敘述的段落內。
然而,可能有些氣象名詞維基百科沒有相關條目的介紹或是维基词典也沒有收錄,例如「海象」、「輻散」、「輻合」等,這時候就可以善用註解功能,引用可靠來源來詮釋這個特別的氣象狀態。
至於氣旋的命名,則要儘量避免地域中心,例如中華民國雖然不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會員國,但由於臺灣身處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影響範圍,在撰寫直接或間接影響臺灣的氣旋時,請不要違反相關方針。另外必須提醒,氣旋專題針對條目命名有先到先得的原則,而另有{{NoteTA}}模板可自動轉換不同地區使用的譯名,所以請尊重條目創建者所採用的氣旋譯名,避免發生編輯戰。
在撰寫條目時,編輯或許會參考或採用氣象機構的天氣警報相關報文,但請不要對報文進行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不是占卜師,所以這些個人原創研究所產生的預測的路徑或強度當然不能寫入條目內。撰寫條目時,記得為內容添加可靠來源佐證,並在撰寫影響相關章節時保持觀點中立,讓內容客觀且恰當,而不是淪為對立或批判的口水戰。因此建議在撰寫氣旋條目時,應該注意各氣象部門的實時資料,並在氣旋發生後查證相關氣象機構的年鑑對於氣旋發展或造成影響的資料,再把它寫入條目中,讓條目有始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