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谢爽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谢爽秋(1921年—2021年),江西省兴国县良村乡中洲村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

生平

[编辑]

1937年留学日本。抗战爆发后随大批在日留学生回国,在南京参加了“中央政治学校特别训练班”。1939年受组织派遣,打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机关报《扫荡报》工作,历任外勤记者、重庆总社采访部主任、副总编辑。[1]由于其留日背景,通晓日文,长于阅读和译介日语资料,抗战期间为多种期刊撰写日本研究和分析的稿件,包括国际评论和译文等文章类型。珍珠港事件前发表《美日关系的蠡测》一文,主要分析了美日关系,认为日本的南进是美日关系的测量表,指出美日关系的实质,在多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美日战争不可避免。

1944年6月9日,作为国民党方面的骨干记者,参加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共21人访问延安,其中的外籍记者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挑选的亲政府或反对共产党的记者:[2]

新华社电译人员浦化人(即王养三)任翻译组组长,负责签发外国记者们采写的新闻稿件。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接见中外记者参观团时,谢爽秋提问“为着加强团结,中国共产党希望与各方面的是什么?”[5]中外记者参观团在延安前后活动长达1个月,在陕甘宁边区访问达43天。回重庆后,赵超构撰写、出版了十余万字的《延安一月》;斯坦因著《红色中国的挑战》[6],福尔曼出版了《红色中国的报道》[7],武道写了《我从陕北回来》(I came from North China),爱泼斯坦撰有《中国未完成的革命》(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in China)等著作。反对共产党的《中央日報张文伯写了《陕北归来答客问》,《商务日报金东平写了《延安见闻录》。[8]在这场中外记者访问延安的舆论宣传斗争中,谢爽秋随时提前向中共党组织反映记者团的参观动向及国民党的反共宣传言论和措施,使中共在这场斗争中,能够应付自如。[9]

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期间,第二次采访毛泽东。[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外交部亚洲司任专员,负责对日、朝工作。[11]1954年随同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参加日内瓦会议。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大使馆首批政务参赞[12],1954年9月1日下午,在越北太原省丛林中的抗法根据地,中国首任驻越大使罗贵波偕政务参赞谢爽秋等向胡志明递交了国书。[13]1954年10月下旬,随越南政府进驻河内并建馆。参与了1955年中国军事顾问团撤离越南。[14]文化大革命中下放湖南省攸县的“外交部五七干校”。文革结束,任外交部顾问。副部级待遇离休。

家人

[编辑]

夫人彭咏静:在外交部政治部工作。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许惊奇:“国共两党政治传播的亲历者谢爽秋”, 《青年记者》,2018年35期,第120-121页。
  2. ^ 黄格林:“ 抗战后期国际宣传处与美国驻华记者关系的破裂及其原因探析”,《新闻春秋》,2016年第2期,第62-70页
  3. ^ 王光荣:“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延安行”,延安政协延安文史《光辉岁月》 [失效連結]
  4. ^ 中统局秘书(相当于局长助理)张国栋之子 万东:“中统局参与组建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钟山风雨》2012年第三期(
  5. ^ “毛泽东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致辞、问题与答复”,发表于《解放日报》1944年6月13日。
  6. ^ The Challenge of Red China, Da Capo Press, 1945, 490 pages (ISBN 0306707365)
  7. ^ Report from Red China,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 1945
  8. ^ 吴志娟:“一九四四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与国共舆论宣传战”,《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5期,第23-35页。
  9. ^ 吴志娟:《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与舆论宣传战》,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年
  10. ^ 谢爽秋:《访问毛主席》,发表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重庆文史资料》第21 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11. ^ 沈志华:“我在外交部档案馆的点滴收获”,来源:《党史研究资料》,2019-10-08. [2021-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12. ^ 《兴国县志》人物志,兴国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内部刊行)1988年
  13. ^ 张广华:“罗贵波 从中共中央联络代表到首任驻越南大使”,《党史博览》,2004年12期
  14. ^ 钱江:“中国军事顾问团撤离越南始末”,《世纪》,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