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騎士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騎士劍
"聖莫里斯之劍"的複製品,保存最完好的13世紀的劍之一,現存於義大利拖連奴。它有一個沉重的屋索特XII型英语Oakeshott typology劍刃,推測可能是打算在馬背上使用的,帶有如"巴西堅果"外型的A型球形裝飾。(彼得•莊臣2005年的複製品。)[1]
类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公元1000–1500年
基本规格
重量1.1公斤(2.4磅)
长度90 cm(35英寸)
刀锋长度75 cm(30英寸)

刀锋类型雙刃,直刃
握柄类型單手十字架形狀,帶有球形裝飾

在歐洲中世紀中期典型的(有時在理論上被歸類為騎士劍武裝劍或全稱騎士武裝劍)是一種具有單手十字架狀英语cruciform(即十字形)劍柄英语hilt和劍刃長度約為70至80厘米(28至31英寸)的直型,雙刃英语double-edged sword武器。這種類型經常被描繪在該時期的藝術品中,並且在考古學上保存了許多樣本。

10至13世紀羅馬風格時期的中世紀中期的劍是從維京劍英语Viking sword逐漸發展而來。這些劍的晚期型在中世紀後期(14世紀和15世紀)依舊繼續使用,但通常作為隨身武器,當時稱其為"武裝劍",與雙手重型的長劍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大多數中世紀晚期的騎士劍保留了前幾個世紀的劍刃特性,但也有15世紀倖存的樣本採用了中世紀晚期專門用於對抗更重裝甲對手的刺劍英语estoc劍型。中世紀結束後,騎士劍發展成為幾種近代單手直劍,如隨身劍英语spada da lato護手刺劍,以騎兵為中心的黑騎兵劍和某些類型的籠手劍

術語

[编辑]

"武裝劍"('espées d'armes)一詞最早在15世紀用於特指已不再作為主戰武器的單手劍,並且正在被用作隨身劍英语spada da lato使用,[2][3] 但武裝劍在現代術語中也可以指中世紀晚期中任何一種單手劍。名詞"騎士的劍"或"騎士劍"是現代的返璞詞,用於特指中世紀中期的劍。

劍在中世紀當代的名詞術語有些變動。大多數情況下,在任何時期都簡單地稱為"劍"(英語"'swerde'",法語"espée",拉丁語"gladius"等)。在中世紀中期將劍稱為"大劍"(grete swerd, grant espée),"細劍"或"短劍"(espée courte, parvus ensis)並不一定表示它們的形態,而只是指它們的相對大小。英國插畫家屋索特英语Ewart Oakeshott同時是一位研究中世紀武器和盔甲的業餘歷史學家指出,這種變化發生在中世紀晚期,從13世紀末開始,當時"雜種劍"作為早期長劍的類型出現,後來發展成為15世紀的長劍[4]

劍通過與同時代藝術史中對應的羅馬風格時期來鑒別(大約1000年至1300年),"羅馬式劍(Romanesque Sword )"一詞在英語中並沒有得到顯著應用,但在現時的法語(epée romane)、德語('romanisches Schwert)中更多的被應用,尤其是斯拉夫語言(例如捷克語románský meč等)。

歷史

[编辑]

騎士劍在11世紀從維京時代的劍英语Viking sword逐漸發展而來。十字護手的出現是最明顯的形態發展。而11世紀時期使用諾曼劍英语Spatha作為過渡劍。早在10世紀,一些最鋒利和最優雅的Ulfberht型英语Ulfberht swords維京劍(實際上是加洛林/法蘭克人的劍)劍刃開始顯現出更細長的幾何形狀,並將質心移近劍柄,從而提高了揮劍能力。[5]

中世紀中期的單手劍通常與圓盾一起使用。當長劍中世紀後期佔主導地位時,單手劍被保留為一種常見的隨身武器,特別是刺劍英语estoc劍型,並稱其為"武裝劍",後來單手劍演變成文藝復興時期的隨身劍英语spada da lato


在中世紀時期結束時,刺劍英语estoc型武裝劍發展成為西班牙式護手刺劍和義大利式隨身劍英语spada da lato 兩者都是現代護手刺劍的前身。在另一項發展中,schiavona是16世紀威尼斯總督達爾馬提亞保鏢使用的一種較重的單手劍。這種類型影響了早期的現代籠手劍的發展,而籠手劍又發展成為現代騎兵佩劍英语1796 Heavy Cavalry Sword(拿破崙時代)。

形態

[编辑]

最廣泛的中世紀劍類型學是由屋索特英语Ewart Oakeshott在1960年所開展的,主要基於劍刃形態作分類。屋索特另外為劍柄球形裝飾英语hilt形狀引入了附加的類型學。新近的類型學是1991年的Geibig。Geibig的類型學側重於從中世紀早期到中期的歐洲大陸劍的演變時期(8世紀初至12世紀末),但並沒有延伸到中世紀晚期。

騎士劍劍刃長度通常為69至81厘米(27至32英寸),但是現存考古樣本的長度為58至100厘米(23至39英寸)。[6] 劍柄球形裝飾在1000至1200年左右最常見的是如"巴西堅果"的外型,[7]其中劍柄伴有"輪狀"球形裝飾出現在11世紀,並在13至15世紀佔主導地位。

然而,屋索特在1991年強調了一點,指中世紀的劍無法根據其形態確定其年代。雖然騎士劍式樣的發展方向有一些大趨勢,但許多最受歡迎的球形裝飾,劍柄和劍刃風格仍在持續使用,並貫穿整個中世紀時代。[8]

劍刃

[编辑]

{{主條目: 屋索特類型學英语Oakeshott typology}} 中世紀中期常見的騎士劍屬於X至XII型(11至12世紀初)。

X型是諾曼劍英语Spatha,在11世紀從中世紀早期的維京劍英语Viking sword發展而來。 XI型顯示了12世紀逐漸向更錐形的尖頭劍刃發展。 XII型是XI型進一步的發展,在整個十字軍東征時期都是典型的劍刃,外觀是錐形劍刃和縮小的劍槽。子類型XIIa包括13世紀中葉可能是為了對抗改良型的鎖子甲而發展起來的更長更重的"巨劍",這些類型是中世紀晚期長劍的前身(另見卡活劍英语Cawood sword)。 XIII型是13世紀後期典型的騎士劍。這種類型的劍具有長而寬,平行邊緣於圓或翼形劍尖端達到盡頭,並具有透鏡形的橫截面。劍柄變得更長,約15 cm以便必要時作雙手使用。球形裝飾大多是巴西堅果狀或圓盤狀。子類型XIIIa具有更長的劍刃和劍柄。這些類型是騎士的"巨劍"或Grans espées d'Allemagne在14世紀無縫發展成長劍類型。子類型XIIIb是形狀相似但較小的單手劍。 被歸類為XIV的類型一直發展到中世紀中期最後階段(約1270年),並在14世紀初的幾十年中仍然很受歡迎。經常被刻畫在當時英格蘭騎士墓像英语Tomb effigy上,但倖存下來的考古樣本很少。[9]

中世紀晚期的"武裝劍"作為騎士劍的延續,分類上對應於Oakeshott XV,XVI和XVIII型。

劍柄球形裝飾

[编辑]

屋索特的球形裝飾類型學將中世紀的劍柄裝飾分為24類(有些帶有子類型)。 A型是從經典的"維京劍"繼承下來的"巴西堅果"形狀。 B型包括更圓潤的A形,包括"蘑菇"或"茶壺暖罩"形狀。 C型是同樣在維京劍中也有的"三角帽狀"形狀,D,E和F形是C形衍生的變體。 G型是中世紀劍中經常找到的圓盤狀。H型是圓盤狀的變體,邊緣圓角脫落。這是整個10至15世紀最常見的形狀之一。I,J和K是圓盤狀衍生的變體。 L到S型是罕見的形狀,在許多情況下很難確定其年代。 L型具有三葉草形狀;它可能僅限於12至13世紀的西班牙。 M型是維京時代多瓣型的特殊衍生變體,僅在數量非常有限的劍中發現(另見卡活劍英语Cawood sword)。 P型(盾形)和Q型(花形)甚至不知道有任何倖存的劍中能得到證實,只能從該時期的藝術品中知道。R型是一個"圓球狀"的裝飾,僅從少數考古樣本中得知。

T到Z型是中世紀晚期使用的形狀; T是"無花果"或"梨"或"香水塞"形狀,在14世紀初首次使用,但只有在1360年以後才以出現,直到16世紀,有許多衍生形。 U是一種"鑰匙狀"類型,僅在15世紀下半葉使用。 V是15世紀使用的"魚尾"裝飾。 Z是"貓頭"形狀,顯然只在威尼斯共和國使用。[10]

劍身銘文

[编辑]

中世紀中期的許多歐洲劍刃都有劍身銘文。劍身刻上銘文在12世紀特別受歡迎。這些銘文中有許多是錯亂的一串字母,通常明顯地受到宗教信仰表白書的啟發,特別是短語“in nomine domini”和“benedictus”或“benedicat”。

12世紀劍身刻上銘文的風氣是基於更早的9至11世紀,名叫Ulfberht劍英语Ulfberht swords的傳統。一個可追溯到11世紀末或可能12世紀初,來自德國東部意外的發現,銘文結合了“Ulfberht”和“in nomine domini”短語(在這個發現中短語寫法為“+IINIOMINEDMN”)。[11]

12世紀後期和13世紀的許多劍身銘文甚至更加錯亂,與in nomine domini短語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有時類似於隨機地刻上的一串字母,例如ERTISSDXCNERTISSDX[12]+NDXOXCHWDRGHDXORVI+[13] +IHININIhVILPIDHINIhVILPN+ (Pernik劍英语Pernik sword)等。[14] Geibig在1991年提出了8至13世紀劍身碑文的類型學。

參見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Formerly kept in the Treasury of the Abbey of St. Maurice in the Valais, where it had been preserved in a leather case at least since the 15th century, it was transferred to the Royal Chapel at Turin in 1591 along with the relics of the saint on the order of Charles Emmanuel I, Duke of Savoy. Saint Maurice of Turin (albion-swords.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Oakeshott (1997:44).
  3. ^ George Cameron Stone, A Glossary of t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and Use of Arms and Armor, 2013, p. 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The size of a sword has not hitherto determined its type, but here, and in swords of the 14th and 15th centuries, it will be found to do so. The reason here is partly that the XIIIa's are very big weapons, partly because in their own time they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ir smaller contemporaries by the ter 'espées de Guerre' or 'Grete Swerdes'. [...] The two-hander of the 13th-15th centuries was not, as in the 16th, a specialised form of weapon; it was just an outsize specimen." (Oakeshott 1964, p. 42)
  5. ^ Peirce (1990:14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Oakeshott, Ewart. Records of the Medieval Sword. 1960. 
  7. ^ Loades, Mike. Swords and Swordsmen. Great Britain: Pen & Sword Books. 2010. ISBN 978-1-84884-133-8. 
  8. ^ "I must reiterate my firm belief that you cannot date a sword by its type, for most of the types – not all, as you will see – can span the whole of the medieval period. Nor can you use the forms of cross and pommel to date a sword – hardly ever. There are a few, mostly in use in the 15th century, which are dateable to a few decades, and can be identified with a region; but most of the pommel-types and cross-styles span the whole period; besides, within those types and styles there must be an infinity of variation – personal, regional and in some cases plain careless on the part of the cutler who made them." Oakeshott (1991:64).
  9. ^ Chad Arnow, Spotlight: Oakeshott Type XIV Swor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yarmory.com, 2004).
  10. ^ See myarmoury.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r an online summary of Oakeshott's pommel typology.
  11. ^ Herrman, J. and Donat P. (eds.), Corpus archäologischer Quellen zur Frühgeschichte auf dem Gebiet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7.-12. Jahrhundert), Akademie-Verlag, Berlin (1985), p. 376.
  12. ^ T. Wagner et al., "Medieval Christian invocation inscriptions of sword blades", Waffen- und Kostümkunde 51(1), 2009, 11–52 (p. 24).
  13. ^ Magna Carta: Law, Liberty, Legacy, British Library Medieval manuscripts blog, 3 August 2015 [202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Pernik sword, Friedrich E. Grünzweig: "Ein Schwert mit Inschrift aus Pernik (Bulgarien)", Amsterdamer Beiträge zur älteren Germanistik 61 (2006).

參考

[编辑]
  • Oakeshott, Ewart (1964), The Sword in the Age of Chivalry.
  • Oakeshott, Ewart. Records of the Medieval Sword. Boydell & Brewer Inc. 1991. ISBN 0-85115-566-9. 
  • Loades, Mike. Swords and Swordsmen. Great Britain: Pen & Sword Books. 2010. ISBN 978-1-84884-133-8. 
  • Geibig, A. (1991), Beiträge zur morphologischen Entwicklung des Schwertes im Mittelalter.
  • North, Anthony (1994), "Swords and Hilt Weapons" in: Anne Cope (ed.), Swords and Hilt Weapons.
  • Peirce, Ian (199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eval Sword c.850–1300", in Christopher Harper-Bill, Ruth Harvey (eds.), The Ideals and Practice of Medieval Knighthood III: Papers from the Fourth Strawberry Hill Conference, 1988, Boydell & Brewer Ltd, pp. 139–158.
  • Schulze-Dörrlamm (1995). Das Reichsschwert: Ein Herrschaftszeichen des Saliers Heinrich IV. und des Welfen Otto IV. Jan Thorbecke Verlag Sigmaringen.
  • Seitz, H. (1967). Blankwaffen 1. Braunschweig: Klinkhardt and Bier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