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谟
外观
吴嘉谟(1861年9月10日—1931年),派名永文,号树猷,一号蜀尤,行一,四川省资州直隶州井研县东十里丞相场中堂井人,祖籍山东,明初由垫江县迁居井研县,咸丰辛酉年八月初六日(1861年9月10日)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进士。[1]其父吴克昌是同治十三年甲戌科进士。
- 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拔贡,候选教谕。
- 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受聘与龚煦春合作主纂《光绪井研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成书。
- 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四川乡试中式第49名举人。
- 曾先后在井研来凤书院,犍为通才书院讲学,德行与文学并重,所教学生,多品学皆优。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4]、度支部主事,曾任四川高等学堂历史讲座,复受聘任总办全省学务调查所,并参予筹建川鄂铁路。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聘请吴嘉谟充任关外学务总办。他“不以边地瘠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将学务局移住巴塘,复设印刷局,编辑出版课本,设立小学堂,教以汉语官话及汉语浅近文字,藉以消除语言障碍,进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教育。所编《西陲三字韵语》中说:“我同种,莫立异。别姓氏,通婚姻……入版图,亿万年”。藏族初多疑虑,后多方劝导,入学者渐多。对入学学生实行优待和奖励,不收学费,所有书籍、纸笔。墨砚等皆由学堂供给,并发给衣、裤、帽等男女服装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饭食由学堂免费供给。凡学生皆免除徭役,每期考试成绩突出者,另给优奖。在小学堂就读两学期有成绩者,即可进入初等小学堂。又设高等小学堂,以资升级。师资缺乏,在成都延聘师范生,前后两批共40余人。宣统二年(1910年),又吸收成都藏文学堂毕业生70人担任教师。次年学务局又在打箭炉(康定)设立师范传习所,解决师资来源。由是办学之风甚盛,至西康建省时,已有200余所,入学学生前后达14698人。民国元年《教育杂志》称“关外学务局自前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办以来,尚有成效”。后又在雅江县设立蚕桑学校,邓柯县设立游牧改良所,培养藏族地区技术人材。吴嘉谟以开发边地教育有功,赏加三品衔。康藏问题专家任乃强教授称之为“康区的文翁”。
- 吴嘉谟在川边西学区开办学堂,为盐井、宁静两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宣统二年(1910年)《关于办学人员三年届满择优请奖折》中向朝廷奏道:“关外学务局,委在籍度支部主事吴嘉谟充当总办。该主事不以蛮地瘠苦,热心毅力,选委员,延教习,购堂器,欣然出关。其时蛮民新附,知识未开,一闻新设学堂,群皆疑阻。且谓令其子弟支差,不愿就学。该主事广募通译,督同劝学员等奔驰于冰天雪地之中,周历遐荒,多方劝导。数月之后,蛮民稍释疑虑,渐就范围。……该主事以学生可以直接言谈,即乘机演说人学之益。”由于吴嘉谟在川边办学成绩卓著,不但受到朝廷的奖励,川边人民还给予其“西方圣人”的称号[5]。
- 民国成立后,蜀军政府派他担任炉边宣慰使,后当选为国会议员。籍赴京之便,考查游历10余省归来,任四川巡按使署秘书长,后以年届古稀,还乡归隐,自号半农山人,于1931年病逝于家。民国33年其弟子王右瑜将其诗文稿编纂成《井研吴蜀尤先生诗文遗集》[6],并募资刊刻存世。
参考资料
[编辑]- ^ 吴嘉谟乡试卷,《清代朱卷集成(334)》,顾廷龙,第319页
- ^ 四川省井研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井研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04月第1版.第676-677页
- ^ 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乐山历代人物传略》.巴蜀书社,1990.6.第152-153页
- ^ “奏留户部主事吴嘉谟办学务片”,《锡良遗稿 奏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整理,中华书局,1959年04月第1版.第451页
- ^ 芒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芒康县志》.巴蜀书社,2008.01.第291-292页
- ^ 茹古书局,民国38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有藏 http://159.226.100.34:8080/guji/web-patron/simple_disp-api.jsp?bookid=69122&field=1&keyword=&libraryid=5[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