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言据性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议改名:“證據性 (語言學)”→“言据性”[编辑]

證據性 (語言學)” → “言据性”:“证据性”无法搜索到与本条目主题相关的内容,而“言据性”、“示证性”、“示证式”均能搜索到部分结果,其中以“言据性”相关结果为多--Benjamin P. M. Lovegood a.k.a. aarkegz(留言或联系2021年9月3日 (五) 00:48 (UTC)[回复]

阁下说的没错,不过都是简体字的用法、白一点说就是大陆地区的用法;这是通说吗!况且阁下有做过量化的各式用词的统计吗?而我在括号里面也把一些用词列出(包括论文内的用词)。底下用幽默来举例!
  • 验证词:验证词不错啊;论文也用到。在我看到的范围用的蛮多的!
  • 示证性:咱们大陆好多人都用这词的,要以这词为主啊!
  • 言据性:咱们大陆更多的都用这词用的更多,要以这词为主才对啊!
  • 传信范畴:什么!打开始这词就是合理合义,改啥!不要诌出一个词、群众跟着用就算数吗!
  • 传信语:传了才能信之,什么用的人多就算数!打群架啊!大家都知道Google这个网络、甚至其它的一些浏览器显示用的人多这种技巧、是可人为的!
  • ......
在下后来也是法律出身的,阁下要推翻原意、口说无凭!请尽量用量化说服大家吧!而我是以中立立场;不过也提醒之:举证之所在也是败诉之所在!--Andrei Ꞓùa留言2021年9月3日 (五) 01:41 (UTC)[回复]
抱歉实在未能理解您举的例子,不过您说到量化的统计,我在提出改名之前已经做过了(具体做法为:登出账号后使用google.com.hk搜索,使用香港IP,google区域设置为香港,google显示语言设置为英文,google搜寻结果的显示语言设置为英文及中文 (繁體)):
  • 搜索“證據性”,在前3页搜索结果中没有语言学相关内容。
    • 搜索“證據性 語言”,在前3页搜索结果中出现2条相关内容。其中之一为中研院讯上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使用的词为“示證式”,通过“證據性 語言”能搜索到是因为文章标题中有“證據”二字。另外一条为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使用了“證據性”一词,但是内容应当是英文维基百科Evidentiality的机器翻译,实难为据。
    • 搜索“證據性 語法”或者“證據性 文法”,在前3页均不能找到相关内容。
  • 搜索“示證式”,在第1页出现了9条相关内容,第2页1条,第3页没有发现。其中简繁大致对半开。
  • 搜索“言據性”,在第1页和第2页至少各有10条相关内容,其中以简体内容为多,但也有不少繁体内容,包括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来自成功大学)的关键词列表以及这篇会议论文(作者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标题。
  • 搜索“传信范畴”或者“傳信範疇”,第1页有18条相关内容,第2页1条,第3页没有发现。全部来自简体内容(本身即为简体内容,或者是对简体书籍文章的繁体描述)。
  • 搜索“传信语”或者“傳信語”,第1页有5条相关内容,第2页有2条。其中以简体内容为多。
由此可见,“證據性”一词无论是在哪个中文地区,都难觅踪影。“示證式”和“言據性”较为常用,无论是在哪个中文地区,无论是不是在大陆,“示證式”胜在简繁更为均衡,“言據性”胜在使用更多,这两个哪个更好一点,就见仁见智了。
我确实是不知道您依据何种文字材料决定使用“證據性”一词,希望能看到您的资料。 --Benjamin P. M. Lovegood a.k.a. aarkegz(留言或联系2021年9月3日 (五) 03:2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