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納·理查德·海曼
外观
沃納·理查德·海曼 | |
---|---|
幕后 | |
国籍 | 德国 |
出生 | |
逝世 | 1961年5月30日 | (65岁)
职业 | 电影配乐作曲家 |
出道地点 | 柏林 |
活跃年代 | 1926至1961年 |
网站 | Heymann-Musik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沃納·理查德·海曼(Werner Richard Heymann,1896年2月14日—1961年5月30日),为德国柯尼斯堡出身的电影配乐作曲家。
生涯中共获得4次奥斯卡金像奖电影配乐提名,且为1960年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1]
生平
[编辑]受音乐家双亲的影响,海曼小时便开始学习音乐。而在八岁那年海曼开始尝试创作、并于十二岁成为管弦乐团成员。[2]
1912年海曼前往柏林发展,当时多写些曲风较严肃或卡巴莱类型的音乐。[3]随后转往电影配乐界发展,其中1929年德国史上第一部推出的有声电影《旋律之心》(Melodie des Herzens)之配乐便出自于海曼之手。[4]而海曼在电影配乐上采用歌剧般的风格为当时的影剧界带来影响,诸如他在1930年电影《来自加油站的三人》(Die Drei von der Tankstelle)、或1931年的《会议谩舞》(Der Kongreß tanzt)的配乐表现上。[5]
因海曼有着犹太血统,在纳粹在德国掌权后,海曼在1933年前往法国巴黎定居,此期间也曾短期前往好莱坞工作。其中在1940年代期间他为电影《不可言喻的感受》(That Uncertain Feeling)、《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等其它共四部电影配乐都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6]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海曼于1951年返回德国,并与女明星伊丽莎白·米尔伯格(Elisabeth Millberg)结婚,此亦为他个人生平的第四度婚姻。[7]1961年5月30日海曼则于慕尼黑离世,其遗体同样葬于慕尼黑一带的墓园。[6]
参考资料
[编辑]- ^ Juries 1960. 柏林国际电影节.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23日).
- ^ Elisabeth Trautwein. Biography: Werner Richard Heymann.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2008年12月2日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 ^ biography : From Koenigsberg to Berlin 1896 - 1923: serious music and cabaret songs. Heymann Musik.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 ^ biography : Film composer in Berlin, 1923 - 1933. Heymann Musik.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 ^ “Werner Richard Heymann” - A matinee with Elisabeth Trautwein-Heymann. Jewish Museum Vienna. 2013年6月30日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 ^ 6.0 6.1 Werner Richard Heymann. Find a Grave.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 ^ biography : Return to Germany, 1951 - 61. Heymann Musik. [2013年10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外部链接
[编辑]- (德文)沃納·理查德·海曼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