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道理中国保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嘉道理中国保育(英语:Kadoorie Conservation China;简称:KCC)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一个属下部门[1],旨在缓减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和推广永续理念。KCC的项目分为六大类:生态系统保育、保护濒危物种、华南生物多样性调查、培养中国保育力量、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宣教及科普。

历史

[编辑]

KCC 于1998 年成立,当年取名“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调查研究工作。至2003年,KCC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展了工作方向,加入对可持续农业和永续生活方式的推广,并改名为“中国项目”。到2011年,KCC再次改名为嘉道理中国保育,希望新名字更能体现KCC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区域。

生态系统保育

[编辑]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编辑]

海南中部的鹦哥岭位置偏僻,过往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科学考察。2003 年,KCC 首次进入鹦哥岭,发现华南最大的连片热带森林,内里古木参天,蕴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005 年,海南省林业局和KCC 联合组织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60 多人,先后三次深入保护区,历时3 个多月,开展了综合资源考察,发现大量珍贵物种,包括新物种如鹦哥岭树蛙(Rhacophorus yinggelingensis)[2],中国新纪录如轮叶三棱栎 (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和160 多个海南新纪录,如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和小鳞胸鹪(Pnoepyga pusilla) 等;充分显示了鹦哥岭无可替代的保育价值。但同时,区内亦受到偷猎、滥伐等人为干扰而逐渐退化[3]。自2006 年起,KCC 在海南省林业局邀请下全力参与规划及发展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并派专家直接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目标成为国际水平的保护区。经数年努力,保护区在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社区参与式保育等方面都略有成效。这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成果和遇到的种种挑战,都能给区域内条件类似的保护区借鉴。

海南俄贤岭热带石灰岩森林

[编辑]

海南岛缺乏大范围的喀斯特石灰岩景观,但零星散落在海南西部的石灰岩森林却拥有不少独一无二的物种。自2004 年起,KCC 积极与各方合作,探索海南石灰岩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价值;KCC资助的科学家在这些特化的原始热带雨林发现众多珍稀物种,包括科学新种及中国新记录。近年,日益增加的农垦开发和水泥厂对原材料的需求,使海南的石灰岩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但针对这种独特生态系统的保育和研究项目却寥寥无几。

海南淡水生态保育

[编辑]
鹦哥岭禁渔区

自2007 年起,嘉道理中国保育联合鹦歌岭保护区,向当地社区推广禁渔区的理念,以达到恢复鱼类种群和增加禁渔区外渔获双赢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在 2008 年,白沙县道银村村民同意设立禁渔区和其管理规则和条例,自发把流经村里的南开河最宽最深、鱼类最集中的部分划为禁渔区。有道银的成功例子后,KCC 继续把禁渔区的概念推广出去;经过面谈、讨论和示范,越来越多村庄接受了禁渔区的理念,开始实施自己的禁渔区。为表示支持,KCC给当地村民和当地护林员举办宣传教育工作坊,帮助他们设计建立禁渔区告示牌。直到现在,鹦歌岭范围内11 个地方共设立了15 个禁渔区。此外,为了提高年轻一代的保护意识,KCC还在附近的中小学举办了有关鱼类和淡水生态保护的教育活动 。[4]

海口羊山湿地

自2011 年起,嘉道理中国保育联合海南野生保护管理局一起保护海南最大的连片湿地,宣传湿地的重要性。[5][6]

保护濒危物种

[编辑]
海南长臂猿

自2003 年起,KCC受海南省林业局邀请,参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同年也支持了一次种群数量调查,并召开首次海南长臂猿保育研讨会,为长臂猿制订长远保护行动计划。调查中只能确认2 群共13 只长臂猿,并确认了它们面对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面积过小及破碎化,关键的低海拔森林质量退化和严重人为干扰压力等。为恢复海南长臂猿种群,KCC联合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就地保育措施,包括加强日常巡护、成立长臂猿监测队、人工恢复低地生境、开展科学研究和社区宣传教育等。[7][8][9][10][11]

广西的冠斑犀鸟

基于保护冠斑犀鸟的迫切性,在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嘉道理中国保育的合作和统筹下,加上其他合作伙伴的参与,《西大明山冠斑犀鸟保育项目》在2009 年开展。项目自开展以来,KCC 的团队与保护区紧密合作,从科研、宣教以及人员培训各方面,对当地的冠斑犀鸟进行全面的保育工作。KCC 和广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11 年 3 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犀鸟保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共有30 多个国外及中国代表参加。[12]

相关网站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www.kfbg.org]
  2. ^ Chou, W.H., M.W.N.Lau, B.P.L. Chan. 2007. Newtreefrog of the genus Rhacophorus Anura : Rhacophoridae from Hainan Island,China.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55, 157-165. 存档副本 (PDF). [2013-08-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28). 
  3. ^ Lau, M.W.N.and B.P.L. Chan. 2012. Amphibian fauna of Yinggeling Nature Reserve,with new genera and species records for Hainan Island. Chinese Journal ofZoology 2012, 47(1): 51-6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dwxzz.ioz.ac.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20107&year_id=2012&quarter_id=1&falg=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村民自发禁渔:海南淡水鱼保护新希望. 存档副本. [2013-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美舍河源头发现中美洲小鱼入侵.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2-11/18/c_113712424.htm[永久失效链接]
  6. ^ 海口发现多处野生稻分布点.http://news.sina.com.cn/c/2012-12-24/110425879227.shtml
  7. ^ Zhou, J., B.P.L. Chan and F.W. Wei. 2008. Responses to Inter-group Encounters of the Hainan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Zoology Research. 29(6) 667-673. http://www.zoores.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7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Zhang, M.X., J.R. Fellowes, X.L. Jiang, W. Wang, B.P.L. Chan, G.P. Ren and J.G. Zhu. 2010. Degradation of tropicalforest in Hainan, China, 1991–2008: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for Hainan Gibbon(Nomascus hainanu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43: 1397–140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071000103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Zhou, J., F.W. Wei, M. Li, B.P.L.Chan and D.L. Wang. 2008. Reproductive Characters and Mating Behaviour of Wild Nomascus hainan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08) 29:1037–1046.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764-008-9272-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Fellowes JR, B.P.L.Chan, J. Zhou, S.H. Chen, S.B. Yangand S.C. Ng. 2008. Current status ofthe Hainan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progress of population monitoring and other priority actions. Asian PrimatesJournal 1(1): 2-9. http://www.primate-sg.org/storage/PDF/APJ1.1.hainanus.pdf[永久失效链接]
  11. ^ Mootnick, A.R., B.P.L. Chan, P. Moisson and T. Nadler.2012. The status of the Hainan gibbonNomascus hainanus and the Eastern black gibbon Nomascus nasutus. 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 46: 1-6.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748-1090.2011.00139.x/abstr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Lo,Y.F.P.,A.W. Jiang, B.P.L. Chan, S.C. Ng,N.W. Xie, T.C. Que and F. Li. 2013. Population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oriental pied hornbill in Guangxi,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1 (3):352-358. 存档副本. [201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