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候风涡旋
外观
季候风涡旋(英语:Monsoon Gyre)又称季风涡旋或季风环流圈,是一种出现在西北太平洋至南海的大型低压区,由美国气象学者Mark A. Lander发现,他分析了1991年太平洋台风季8月的热带气旋,发表了一篇论文。[1]
成因
[编辑]构成季候风涡旋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脊分为两面,一面呈东西走向位于较高纬度,而另一面则呈南北走向并位于西北太平洋上。在南北向副热带高压脊之西侧,西南气流势力强大而深厚,它和信风相汇并构成季候风涡旋系统。[2]
特征
[编辑]- 直径达2500公里或以上
- 地面及低层空气呈逆时针旋
- 最外围地面等压线密封并接近圆形
- 云团集中在东侧及南侧并不断有低压区形成,部分增强为小型热带气旋
- 持续时间两星期或以上[3]
发展过程
[编辑]季候风涡旋形成后中心会向西移动,气压下降,外围风力增强。副热带高压脊被退至东面,西南季候风横过南海及西太平洋,两者在季候风涡旋东南侧相遇形成小型热带气旋,但强度不高,随著季候风涡旋的引导气流向北移动。到了最后阶段,季候风涡旋中心风力增强,形成一个大型热带气旋。[3](例如:2001年强烈热带风暴尤特、2004年台风蝎虎和2006年强烈热带风暴碧利斯)[4]
例子
[编辑]- 2016年8月出现了季候风涡旋,先后产生出强烈热带风暴奥麦斯、热带风暴康森、强烈热带风暴灿都、热带风暴电母、台风狮子山、热带风暴圆规,最后一个形成风暴是台风蒲公英。
- 2017年7月出现了季候风涡旋,先后产生出台风奥鹿、热带风暴玫瑰、热带风暴洛克、热带风暴桑卡、台风纳沙、热带风暴海棠,最后一个形成风暴是热带风暴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