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志聪(1610年—1674年),隐庵,清代著名医家,浙江钱塘人。

生平[编辑]

张志聪生于顺治康熙年间。少年丧父,遂弃儒学医,曾师从伤寒大家张遂辰。其精研中医理论,在杭州香山构侣山堂,集同学、门弟数十人讲学,共同探讨医理。著成《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九卷、《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九卷、《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集注》四卷、《本草崇原》三卷、《侣山堂类辩》二卷、《医学要诀》四卷《针灸秘传》(已佚)。晚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第六卷。诸书反应其学术思想,尤其是对经典研究有卓越的贡献。

著作[编辑]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为阐发《内经》之理,集诸家一得之见。张志聪之注,开集体创作之先河,俾后人读《素问》而知病之所由起,读《灵枢》而识病之如何瘳。《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注解《伤寒论》,虽然维护伤寒旧论,但在理论研究上,能独立思考,提出看法。
  • 《金匮要略集注》重视以经解经,所引用的经书有《素问》、《灵枢》、《伤寒论》、《难经》等,其中以《内经》、《伤寒论》最多。《侣山堂类辩》是张氏集同学及弟子数十人,在侣山堂研讨中医学术、医理之文集。本书论辨的中心思想在于研究中医学术之同异,而辨其是非。其所论辨的内容,有属于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等基础理论的;有属于四诊、八纲等诊断学说的,有属于辨病辨证施治的;有属于医籍评介的。下卷主要论述中药。其卷首与卷末载方药论十馀篇,卷中论述了四十多种药物的命名、性味和功用主治等。
  • 《本草崇原》是历史上第一部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药学专著。全书共分三卷,按三品分类法,运用五运六气的理论,对三百多味中药的药性做了恰当的解释。其注释,基本上不离《本经》原文宗旨,其发挥之处,或为前人经验的总结,或为张氏本人的心得体会,是一部可供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参考的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学专著。
  • 《医学要诀》分脉诀、经诀、草诀和药性备考。脉诀就其生理脉象、病证脉象作了较为贴切的注释;经诀就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相关病证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草诀注释了阴阳气味升降浮沉,五味所归,五走、五欲、五禁五宜、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药有须使畏恶等法象。其对药物的注释有三百种,分别阐述了各种药的性味和功能主治;药性备考分水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菜部、谷部、味部、果部、木部、虫部、鱼部、禽部、兽部等,分别就其中性味、功能主治作说明。

外部链接[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502》,出自赵尔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