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泗水 (小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泗水
Surabaya
作者伊德鲁斯
语言印尼文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独立出版社
出版时间1946年或1947年
出版地点印尼
页数64
规范控制
OCLC64030690

泗水》(印尼语Soerabaja精确拼音Surabaya,或拼作Surabaja)是印度尼西亚(印尼)作家伊德鲁斯在1946年或1947年发表的一部小说,故事取材自泗水战役。由于作者以冷嘲热讽的语气描写军民的反面形象,把泗水战役描写成牛仔和匪徒之间的搏斗,因此小说在出版的时候遭到文坛的劣评,作者本人也被文坛视为反革命分子。这部小说直至独立战争结束后才得到文学评论家的肯定。

背景

[编辑]

《泗水》的作者伊德鲁斯(1921年-1979年)是一位米南加保族作家,来自荷属东印度苏门答腊巴东(今属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在1943年加入荷兰殖民政府的官营出版社图书编译局,担任编辑,并开始撰写短篇小说[1],为个人的文学创作生涯揭开序幕[2]。伊德鲁斯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例如《阿芙·玛丽亚》)还带有隐约的浪漫情调,不过到动笔创作《泗水》的时候,他已经对生活现实感到厌倦[3]。这部小说取材自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一连串历史事件(包括泗水战役[4]

故事大纲

[编辑]

这部小说由多个片段组成,没有单一的主角[5]。故事讲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三年多的侵略之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宣布独立,不久后支持共和国的土著泗水降下此前由一群印欧人升起的荷兰国旗,并以印尼的国旗——红白旗取而代之。盟军登陆泗水后,由土著组成的人民治安军无视盟军下发的最后通牒,拒绝交出武器,于是盟军对人民治安军开战,并于1945年11月10日轰炸泗水,把冲突推向高潮。

为了逃离战火,印尼平民决定离开泗水,向附近的格里安(Krian)和徐图利祖撤退。途中他们变得疑神疑鬼,被说成是间谍的人最后都遭到杀身之祸。另外,一行人中的男男女女也开始受不住诱惑,发生淫乱的行为。与此同时,留在泗水的青年士兵虽然要和盟军战斗,保卫泗水,没多久后却因为弹尽粮绝而感到沮丧。故事在1946年5月结束。

题材及风格

[编辑]

研究印尼文学的荷兰学者A·德欧认为这部小说的宗旨是展示人类自相残杀的能力,以及呼吁读者不要贸然卷入战争的漩涡[6]

文学文献学家H·B·耶辛[7]、文学评论家穆罕默德·巴尔法斯等作家都认为《泗水》是一部讽刺小说,巴尔法斯还说“可能这就是唯一一部讽刺印尼革命的作品了[4]。”和伊德鲁斯早期的作品《地下随笔》(Corat-Coret di Bawah Tanah)相似的是,这部小说的内容由多个短暂的片段构成,耶辛形容这部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5],还说作者的用语意味深长,叙事线上情节之间的交接灵活轻快[8]。巴尔法斯则指出,《泗水》很明显能够表现出伊德鲁斯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新简练风格”(Kesederhanaan Baru[1]

伊德鲁斯不像其他同期作家那样,对印尼独立自主的机遇感到雀跃,而是抱着怀疑、不满意和冷嘲热讽的态度[4][9]。伊德鲁斯在早期的作品中只会描写外国人和外国混血儿的反面形象,不过在这部小说中,他还会描写印尼人的反面形象[10]。他把革命军描写成“牛仔”("koboi-koboi"),把盟军描写成“土匪”("bandit-bandit"),还嘲讽革命领袖苏托莫的头发嗅起来就像一个湿漉漉,未曾干透的枕头[9]。巴尔法斯认为《泗水》最能看出伊德鲁斯愤世嫉俗的一面[4]

发行与反响

[编辑]

《泗水》初版在1946年或1947年由独立出版社(Merdeka Press)出版[11],随后在1948年和伊德鲁斯创作的其他短篇小说汇成短篇小说集《从阿芙·玛丽亚到通往罗马的另一条路》(Dari Ave Maria ke Jalan Lain ke Roma),由图书编译局出版[11]

刚刚出版的时候,外界对《泗水》的评价很差;主流作家并不认为这是一部讽刺小说[7],而是排斥伊德鲁斯,认为他是一个反革命分子[12]。直至独立战争结束后,讽刺小说才能够在印尼重见天日,这时候穆赫塔尔·卢比斯乌杜伊·宋达尼、普里雅纳·温都威纳塔(Prijana Winduwinata)等作家开始以讽刺的手法撰写文学作品,对看来不愿意兑现承诺的政治领袖表示不满[13]。伊德鲁斯后期的作品没有那么愤世嫉俗,不再是语带嘲讽,而是变得越来越深邃[4]

研究印尼文学的美国学者哈里·阿维林(Harry Aveling)在1976年把这部小说翻译成英文,收入短篇小说集《从泗水到哈米吉多顿:印尼短篇小说集》(From Surabaya to Armageddon: Indonesian Short Stories)。英国学者奈杰尔·菲利浦斯(Nigel Phillips)认为这部译作文笔流畅,很是好看,只是错译的地方不少[14]

脚注

[编辑]
  1. ^ 1.0 1.1 Balfas 1976,第88页.
  2. ^ Jakarta City Government, Idrus.
  3. ^ Jassin 1985,第50页.
  4. ^ 4.0 4.1 4.2 4.3 4.4 Balfas 1976,第89页.
  5. ^ 5.0 5.1 Jassin 1985,第55–56页.
  6. ^ Teeuw 1980,第220页.
  7. ^ 7.0 7.1 Jassin 1985,第46页.
  8. ^ Jassin 1985,第58页.
  9. ^ 9.0 9.1 Jassin 1985,第57页.
  10. ^ Teeuw 1980,第218页.
  11. ^ 11.0 11.1 Jassin 1985,第49页.
  12. ^ Tempo 2008, Nasionalisme dan Preman.
  13. ^ Jassin 1985,第47页.
  14. ^ Phillips 1978,第227页.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