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田
外观
砂田,是明清时期甘肃及陇中地区(中国西北部[1])的一种土地利用方法,主要透过铺上砂石以增加农作物产出。
概况
[编辑]在明代和清代,农民在地上铺了三至四寸河流石子。当耕种的时候便会拔开砂石,将苗种在砂石之下。同时,他们仍然会取砂石作为掩盖农作物之用。而农作物之后就从石缝中或石层间结实地生长。在雨水稀少的旱田上,农民会铺上一层卵石以蓄水保护田土,减轻干旱的影响。这些卵石也能够抑制水分蒸发以及泛碱的过程,因为卵石可对抗碳酸钠。除此之外,砂田可以提高土地温度和促进农业生产。采用砂田法种植农作物可让农民在每年降水量只有二、三百毫米的干旱条件下仍能获得丰收。这种土地利用的方法在陇中地区迅速发展,并扩展到宁夏和青海部分地区。[2]
自然环境
[编辑]砂田的产生要配合自然环境的条件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一般而言,这些环境因素大致如下[3]:
- 地区所处的地貌为山地和丘陵,配合岗峦起伏、梁谷相间。而河流两旁有多级阶地以及面积较大的高原地(海拔高度介乎1500至2500米之间)。
- 每年平均降雨量介乎180至350毫米左右,至少要有10毫米和最高有40毫米雨量。降雨率变化大。此外,季节的分配不太平均。例如在七至九月期间,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六十个百分比以上。通常砂田环境在春天时干旱。但在夏、秋两个季节有较多暴雨,致使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
- 环境气候倾向温带干旱干燥,为草原气候型。年蒸发量介乎1500至1800毫米。
- 每年一月平均温度处于摄氏 -5 度至10度之间,绝对最低温度不超过摄氏-30度。而七月的平均温度一般超过摄氏22度,绝对最高温度达到摄氏30度。一般平均日温差为摄氏13.5度,曼高气温去到27度以上。加上夏冬热冷情况明显。
- 无霜期短,一般都在150至180日。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出现初霜,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出现终霜。结冻最早在十一月中旬发生,解冻过程最晚至三月初结束。还有,冻土层保持在10厘米上下。
- 全年日照大约有2500小时。在夏季可长达14小时以上。
- 田地的主要土类为灰钙土、草甸土和栗钙土。土壤侵蚀情况严重。此外,缺乏有机物质和养分,有强石灰性反应。在河谷低地就有轻微盐渍化的现象。至于土层厚度由一米至数十米不等。
- 植被属于荒漠草原类型,风蚀剧烈。
使用砂田法所在的自然环境具备以上条件,能让农夫栽培出来的农作物计有春小麦、糜、谷、马铃薯、豌 豆、亚麻等。而在有水源的地方可以灌溉农作物。一般来说可以盛产各种类的蔬菜和瓜果。
参考来源
[编辑]- ^ 砂田栽培. 中国数字科技馆农作物博览馆. [201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中國傳統農學的成就 砂田. [201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鈕簿、翟允提《西北農學院學報》第3期〈我國西北部乾旱地區的“石砂田” 〉 (PDF). 1980年 [2017-1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