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迦太基行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迦太基行动
二战的一部分

对贝壳大楼的空袭
日期1945年3月21日
地点55°40′40″N 12°33′42″E / 55.6778°N 12.5617°E / 55.6778; 12.5617
参战方
澳大利亚 澳洲皇家空军
英国 英国皇家空军
新西兰 纽西兰皇家空军
盖世太保
纳粹德国海军
兵力
20架轰炸机, 30架战斗机 各种防空武器
伤亡与损失
6架飞机损毁
9名机组人员阵亡
1名机组人员被俘
丹麦盖世太保总部被摧毁
大约100名德军和受雇于盖世太保的丹麦职员被炸死
123丹麦平民包括87名小学儿童被炸死
8名被盖世太保关押的丹麦囚犯被炸死

迦太基行动是二战结束前夕的1945年3月21日,英国对丹麦哥本哈根进行的一次空袭。空袭目标是坐落于哥本哈根市内的一栋名为“贝壳大楼”(英语:Shell House,丹麦语:shellhus)的盖世太保总部,这次的空袭迫使盖世太保中断了对丹麦抵抗运动组织的破环,并使得其中被关押的18名囚徒获得自由,但是执行空袭任务中有将近半数的轰炸机却将炸弹误投到附近的一所名为“圣女贞德学校英语Institut Jeanne d'Arc”的法国天主教会学校,最终造成包括87名儿童在内的123名平民死亡,成为二战期间最惨重的无辜平民被误炸的事件[1]

事件背景[编辑]

“贝壳大楼”位于哥本哈根“Kampmannsgade”大街2-1604号,它于1932年落成(今天的贝壳大楼由Vilhelm Lauritzen Architects公司于战后的1951年重新设计建造 [2])。在纳粹德国军队占领丹麦期间,这栋大楼于1944年被盖世太保征用。这个大楼被征用之后,大楼的顶层设立了一些牢房,被盖世太保用来关押丹麦抵抗组织成员并对其实施酷刑的场所,这使得盖世太保不必去监狱而直接在办公大楼关押和审讯囚犯。为此,丹麦抵抗运动组织一直要求英国空军轰炸这个总部大楼。1944年底,丹麦抵抗组织的领导人纷纷被捕,相关文件资料被盖世太保所掌握,抵抗组织面临著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于是丹麦抵抗组织通过伦敦的“特别行动执行处”要求英国空军在1944年底对“贝壳大楼”实施空袭,但由于当时德国发动了“突出部战役”,使这个计划被搁置。到了1945年1月底,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准备就绪,因为天气原因,空袭任务一再被迫推迟。3月中旬,丹麦抵抗运动组织面临的局势益发危急,丹麦抵抗组织方面向伦敦发出了紧急求援电报,希望英国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实施空袭 [3]

空袭过程[编辑]

3月21日8时55分,第2轻型轰炸机大队的20架“蚊式轰炸机”在第11战斗机大队的30架“野马式战斗机”的护航之下,从诺福克弗斯菲尔德英语Fersfield皇家空军基地起飞。20架轰炸机共携带22,000磅炸弹,空袭任务分三波进行,第一波:12架轰炸机、第二波:6架轰炸机、第三波:7架轰炸机。

在第一波空袭中,在接近目标前,经过著名的嘉士伯啤酒工厂附近时,一架蚊式轰炸机撞上了一个高30米的塔架,接著该轰炸机的翼尖又撞上了桑德大道106号的屋顶,飞机携带的500磅炸弹脱落之后落地爆炸,当场炸死12个平民。几秒钟后这架轰炸机坠毁在“圣女贞德学校”附近的一个车库里。虽然其馀的轰炸机继续完成了既定任务,但是由于坠毁的飞机所产生的浓烟和大火使后续攻击波的轰炸机误以为飞机坠落地点是轰炸目标。在第二波空袭中,有两架飞机将炸弹投向“圣女贞德学校”,但是当飞行员发现错投目标时,立即调转方向飞往目标所在地。但是在第三波空袭中,只有一架飞机投向了规定目标,其馀的飞机都将炸弹投向了“圣女贞德学校”。

炸弹准确投到目标地“贝壳大楼”为4000磅,是携带炸弹总量的18%。其中6枚落在大楼西侧的尼罗普斯大街(Nyropsgade)方向,2枚落在大楼东侧的维斯特-法里马格大街(Vester Farimagsgade)方向。当天正值大风天,爆炸引起的大火蔓延并烧毁了建筑物的其他部分。空袭发生时,有26名抵抗运动成员被关在“贝壳大楼”,其中23人被关在顶层牢房,3人在5楼接受审讯。在这次空袭中,有很多囚犯幸存了下来,从这点来说,这次的空袭被认为是成功的。之所以在26个被关押人员中有18个人幸免遇难,炸弹直接命中大楼相对较少,而是由此引发的恐慌和混乱,使得被关押人员有机会乘乱逃脱。在遇难的囚犯中,有6枚炸弹落在有9名囚犯被关押的大楼西侧,其中6人当场死亡,在5楼接受审讯的一个人为求生,从5楼跳楼身亡。在这场空袭中,大约有55名德国军人和50名为盖世太保工作的丹麦人死亡。

参加空袭的20架“蚊式”轰炸机中,有16架返航。一架坠毁,另外三架完成投弹任务空之后返航途中,在泽兰北部海岸被击落,两架“野马战斗机”坠毁在“贝壳楼”以北的一个公园内。战斗机的目的除了护航之外,还参与了对地面防空阵地的攻击。9名皇家空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空袭中丧生。其中3人被埋葬在哥本哈根的比斯佩布耶格公墓英语Bispebjerg Cemetery,其余6人坠落在海面因而下落不明。

圣女贞德学校[编辑]

圣女贞德学校在这次空袭误炸中损失惨重,当天在校的529人中,,除了87名儿童遇难之外,遇难者还有10修女、3名女教师和6名赶来救援的消防员和学生家长。事件之后,与获救的18名被囚人员人数相比,被误炸的平民死亡数字远远超出了被救出的囚犯数字,因此人们后来质疑空袭行动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1]

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再也没有重新开学。大部分幸存儿童被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哥本哈根圣约瑟夫学校英语Institut Sankt Joseph Copenhagen,而执行这次轰炸任务的飞行员在战争结束后才被告知真相。

1953年3月23日,一座纪念碑在学校原址落成,以纪念在这次空袭中丧生的儿童和平民 [4]。2021年丹麦电影艺术家奥勒·博内代尔导演了一部名为《我眼中的阴影英语The Shadow in My Eye》的电影,该影片再现了当地无辜平民被误炸的这场悲剧。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New film tells story of accidental bombing of a school in Copenhagen during Second World War. [2023-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2. ^ Vilhelm Lauritzen Architects. [2024.5.13]. 
  3. ^ The Bombing of the Shellhus. [2013.10.29]. 
  4. ^ alamy. [1953.3.23].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