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陈大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大锣
汉字 陳大鑼
白话字 Tân Tōa-lô
台罗拼音Tân Tuā-lô

陈大锣(1893年3月1日—1983年7月17日)是一位活跃于台湾日治战后时代的文字编辑与文学教师,对“白话字”的著作有极大的贡献。信仰基督教,属永康长老教会。其最为人所知的事迹为协助过甘为霖戴仁寿刘青云等人编辑并出版多部闽南语白话字刊物。甘为霖牧师《厦门音新字典》、戴仁寿医生《内外科看护学》、或是刘青云著《罗华改造统一书翰文》,皆有陈大锣先生的苦心协助,虽然在书的“序言”或“头序”可以看到其名字,但往往被忽略。

陈大锣的汉学基础非常好,七岁就读永康义塾,九岁进永康教会小学,1907年进台南长老教中学,秀才许凌云(1862-1944)就是他的老师。1910年11月中学毕业18岁,就由甘为霖牧师(Rev.William Campbell,1841-1920)约聘,接林锦生(1894-1980)的职缺,协助其字典的编辑,共事三年。林锦生工作二年,所负责的就是汇集仝音无仝形的字,陈大锣接落来负责解义和修整词句。《厦门音新字典》,俗称《甘字典》就是甘牧师得到林陈两位学生的协助来完成,于1913年顺利刊行。[1][2]

在“厦门音新字典”,甘为霖牧师序云:得林锦生、陈大锣两位学生之协助。在“内外科看护学”,戴仁寿医生序云:书经本人口述,由陈大锣先生用罗马字写成。 在“罗华改造统一书翰文”,刘青云先生序云:“本书于形成上及印刷校正上,砚友陈君大锣苦心协力。在这些利用白话字名著幕后贡献极大的陈大锣何人耶?”

陈大锣,1893年3月1日生于永康,父陈涂圆,母刘甜,七岁就读于永康义塾,九岁进永康教会小学,1907年进台南长老教中学,1910年11月毕业。 因他汉学基础良好,即由甘为霖牧师约聘,协助其厦门音字典编辑,共事三年。该字典于1913年顺利刊行。当时在新楼医馆有戴仁寿医生(G. Gushue-Taylor),计画刊行“内外科看护学”(英文书名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ursing)约大锣协助用罗马字写成,是书于1917年刊行。其后就在长老教中学附属小学担任教员六年。

1922年刘青云先生学成自日本返台,就著手应用新式学术组织并利用罗马字编写一本文牍,因有砚友之谊自1923年起大锣受托协助。他不仅在组织上有所贡献,在监印及校对尤辛苦从事。该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付印。据刘家档案,1924年10月15日起厂方每周三次交来印样,每次十六面,由大锣悉心校对,继续至1925年2月10日校完。是书文五一三面,连同序、目录、附录等计五五0面,由台南新楼书房发行。其间大锣之职位是三多商会书记。1926年起,改在青云父刘瑞山翁经营和源会社担任书记,至1945年。

战后他担任台湾省立台南农业职业学校教员,授国文课,共十年而退休。退休后他更协助外国学人,做为中介者。例如1962年荷兰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来台钻研道教与歌仔册,1972年美国穆海飞(Harvey Mol’e)来台拟编台英字典,均获其协助。晚年他刊“昔时贤文”一书赠与亲朋,是罗马拼音白话字及汉文对照,有句读、句解、注释,共一七八面;附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语解)。

陈大锣二十岁时与大湾张启明三女顺结婚,育有七男(肯堂、满堂、耀堂、焕堂、祝堂、瑞堂、彩堂)三女(琼花适王茂丁、琼音适林来旺、琼英适林日祥)。属永康教会,任执事及长老多年,担任书记,济世整济。1935年永康土墼厝礼拜堂倒塌,经他及长执推动购地新建堂。1983年7月17日安息,永康教会以“教会葬”,告别。

参考资料[编辑]

  1. ^ 赖永祥. 史話033 書序有名陳大鑼. 教会史话. 198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2. ^ 赖永祥. 賴永祥講書(017) 陳大鑼與白話字的著作.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台湾教会公报 第1907期

相关条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