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隆巴德效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隆巴德效应[1]:在强大噪声环境下,说话人不得不提高声音的效果;包括提高声音的频率强度,延长语句等,希望使对方能听到。这种现象称为隆巴德效应。这是法国耳鼻喉科医生爱蒂安·隆巴德于1909年发现的。

在大噪声下,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简称为隆巴德效应语言因噪声的频谱强度不同而不同;马尔娃·卡尼尔等人在二种不同噪声下作实验[2];一种为宽频噪音;另一种为鸡尾宴会上的噪音。

  • 在大宽频噪声下,隆巴德效应语言(与无噪声时所用语言相比)使用的频谱变化不大,但要提高声应强度;发元音要比发辅音大而已。
  • 在鸡尾宴大噪音下,隆巴德效应语言则要提高基频,增加声音的强度,在3kHz附近,人类耳感最灵敏处要提振语言谱。

隆巴德效应语言如何随大噪音的音量,频谱分布和交错等参数而改变是个较复杂的问题,现还有人在研究中[3]

现已知隆巴德效应语言和正常语言的区别有:

  • 增加声的基频
  • 从低频到中,高频移动能量
  • 增加声强
  • 延长声音
  • 侧重某频段声音等。

已经发现,不仅人类在强大噪音下使用隆巴德效应语言;而且在不少动物中也是这样;如:虎皮鹦鹉,猫,鸡,普通狨猴等数十种动物都有隆巴德效应语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labbekoorn H, Peet M(July 2003)"Ecology:Birds sing at a higher pitch in urban noise", Natur424(6946):267
  2. ^ Maeva Garnier, Hathalie Henrich,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 Vol.28,ISSUE 2, March 2014 P.580-597
  3. ^ G. Bapineedu "Analysis of Lombard effect spee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peeker verificationfor imposter Detection"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yderabad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