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青梅社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梅社钟越南语chuông Thanh Mai),是在越南北部青威县青梅社出土的一枚中国唐代铜钟。该铜钟铸造于唐代贞元年间(当时越南北部地区属中国统治),是越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一枚铜钟,也是唯一一枚唐代铜钟。钟上刻有一千五百四十二个汉字,记载了二百多个社众及施主的名字。1986年5月该铜钟被发现后,学术界便视之为研究唐朝贞元年间的中国及越南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铸造及出土情况[编辑]

据青梅社钟上的铭文记载,铜钟是“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岁次戊寅三月”期间,由随喜社(在现时青威县)的社众及捐施者“共造”,“用铜九十斤,流通供养”,以作佛教供奉之用。[1]依钟形推断,该钟与当时流行于长江以南(东至,西至,北至浙江之地)的梵钟,属同一系列。[2]铜钟高0.6米,其中钟身高0.52米,钟钮高0.08米,下口径0.39米,顶径0.28米,重36公斤,上刻有文字。钟身和钟顶有龙及莲花等饰纹。

1986年5月初,于青威县青梅社底江龙滩一处深3.5米的地方挖出,因地点属青梅社,所以被称之为“青梅社钟”。[3]

钟文内容[编辑]

青梅社钟钟身有八组文字区,分层依序鑴刻,下层四面为施主题名,上层四面为贞元十四年时随喜社社众的题名。铜钟上共刻有一千五百四十二字,记载了二百四十八名人物、三十二种姓氏,当中包括官员、卫府军将、佛教僧侣、道教信徒、妇女等等。

据学者耿慧玲的分析,钟身的铭文里的人物包括了当地高、中、低的文官武将及男女平民。就姓氏而论,以占最多数,反映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工作担任重要角色。

铭文又提供了宗教资料,当中的写著“笘临佛法”,显示它本为佛教铜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及当地的传布,并已与中国传统的“社”结合。与此同时,铭文上的人物有“洞玄弟子”,亦呈显了佛道等宗教合流的现像。另外,铭文里又记载了一批唐代府兵制职官名称,说明府兵制在中唐时期虽已崩溃,但在安南地区仍维持运作。[4]

研究价值[编辑]

青梅社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既有助研究中国唐朝历史,亦有助研究越南的历史。学者耿慧玲指出,青梅社钟为研究越南妇女、宗教、氏族势力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中唐时期军事制度的实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5]

注释[编辑]

  1. ^ 耿慧玲《越南青梅社钟与贞元时期的安南研究》第二节《唐贞元安南<青梅社钟>铭文再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9页。
  2. ^ 香港中文大学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苏尔梦著,郑力人译《从梵钟铭文看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失效链接]
  3. ^ 耿慧玲《越南青梅社钟与贞元时期的安南研究》第三节《青梅社钟内容的分析》,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2页;Bảo tàng lịch sử Việt Nam:Thanh Mai Bell[永久失效链接](网址已失效)。
  4. ^ 耿慧玲《越南青梅社钟与贞元时期的安南研究》第三节《青梅社钟内容的分析》,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2─47页。
  5. ^ 耿慧玲《越南青梅社钟与贞元时期的安南研究》第五节《结论─青梅社钟对于唐史研究的启发》,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48─50页。

参考文献[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