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咆哮山庄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咆哮山庄
第一版封面
原名Wuthering Heights
作者艾蜜莉·勃朗特
类型小说
语言英文
故事时代背景1770年代1780年代1790年代1800年代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Thomas Cautley Newby
出版时间1847年
出版地点 英国
媒介纸本(精装)
规范控制
OCLC71126926

咆哮山庄》(英语:Wuthering Heights)是英语经典小说,是英国文学家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生前唯一一部小说。《咆哮山庄》创作于1845年10月至1846年之间,以男性化假名“艾利斯·贝尔”于1847年首次出版,勃朗特一年后去世,终年30岁。在勃朗特姊姊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成功之前,出版者Tomas Newby已经同意出版《咆哮山庄》和艾蜜莉妹妹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丝·格雷》。在艾蜜莉·勃朗特死后,夏洛蒂·勃朗特重新编辑《咆哮山庄》的手稿,改编版后于1850年出版[1]

《咆哮山庄》刚出版的时候,因为小说赤裸地描写精神和肉体,且挑战维多利亚年代社会中宗教的地位、道德观、社会阶级和性别不平等,对小说的反应两极,被认为是具争议的作品[2][3]。可是,同时代的英国诗人、画家Dante Gabriel Rossetti相当钦佩《咆哮山庄》,提出“魔鬼之书——令人难以置信的怪物……,只有地名和人名是用的是令人感到熟悉的英文,其馀的不管是情节或人物动态,有如埋藏于地狱”[4]

情节

[编辑]

小说故事设于十八世纪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来自城市的年轻人洛克伍德租下了沼泽地的画眉田庄,在一次拜访房东希斯克里夫的时候,发现了咆哮山庄的过去:

咆哮山庄前主人老恩肖(Earnshaw)一次去利物浦办事,带回一个身分不明的男孩。男孩叫吉普赛,取名于希斯克里夫(Heathcliff)。小男孩夺去了老主人对长子辛德雷(Hindley)和女儿凯瑟琳(Catherine)的宠爱,逐渐遭到辛德雷的怨恨,但与凯瑟琳日久生情。老恩肖死后,辛德雷与妻子法兰西丝继承了山庄。辛德雷为了报复,把希斯克里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虽然凯瑟琳仍深爱希斯克里夫,但为了能够让众人看得起,嫁给了富有、英俊的画眉田庄主人爱德加·林顿(Edgar Linton),希斯克里夫因而在暴风雨之夜愤而出走。

三年后,希斯克里夫再次回到咆哮山庄,他已成为一位富有的绅士,决定报复迫害他的辛德雷以及夺走他爱人的爱德加。他首先以赌博的方式夺取了辛德雷的财产与咆哮山庄,将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培养成一个粗鄙、无知的仆人。之后,他还诱骗了爱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Isabella)与之私奔,造成林顿兄妹失和。爱德加与希斯克里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使得凯瑟琳内心挣扎不已,痛苦不堪的她最后在生产中死去,留下了女儿小凯瑟琳。而伊莎贝拉则在婚后不堪虐待,逃到城市里并生下了儿子林顿。

希斯克里夫仍不满足,他强迫爱德加交出伊莎贝拉的儿子林顿,之后又设法迫使他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体弱多病的林顿。爱德加不久后病死了,遗产与画眉田庄全成为外甥林顿的财产,而林顿不久后也死去,财产最终落入希斯克里夫的手里,小凯瑟琳也被永远监禁在咆哮山庄中。复仇得逞了,但他却感到内心的空虚,甚至将凯瑟琳的棺木掘开,希望能与她长相厮守,最后不吃不喝、苦恋而亡。在他死前,曾试图阻止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相恋。但是这两人的相爱感动了他,希斯克里夫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的影子。希斯克里夫死后,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与田庄的产业,上一代不圆满的爱情在下一代得到了补偿。

人物

[编辑]
  • 希斯克里夫:小说的一开始,推测希斯克里夫应该为利物浦街上的一名孤儿,后来被恩萧老爷带回咆哮山庄收养。虽然老爷死后,希斯克里夫在咆哮山庄中并没受到良好的待遇。他和凯萨琳日久萌生的情愫为第一卷的主题;他报复凯萨琳所选择的丈夫和他得到的结果,为第二卷的主题。普遍认为希斯克里夫是拜伦式英雄,不过评论家们也指出,其自我再创造的多重歧点,使他的人格类型难以被归类。而他因为在咆哮山庄中不明确的位阶,使他没有社会地位,其处境也衬托出“希斯克里夫”同时作为前名也当姓氏用的隐喻。他这个角色的社会位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喜欢讨论的主题之一 [5]
  • 凯萨琳·恩萧:在小说里第一次提及凯瑟琳,是在她死后,洛克伍德先生发现她的日记和雕刻的内容。作者对凯萨琳的文字叙述里,她自己似乎不清楚,她要成为原本的自己,还是她想要的样子,要像希斯克里夫,亦或是去追求艾德加的形象,她整个人在第一章也因其所困。有些评论家觉得凯萨琳嫁给艾德加·林顿的决定,隐喻著唾弃自然服从于社会文化的选择,凯萨琳的这个决定性的抉择在《咆哮山庄》里每个角色上起到命运性的作用和影响。文学评论家声称,凯萨琳的人物性格牵涉许多学术领域,包括文学精神分析和女权主义文学评论的范围[6]
  • 埃德加·林顿:为居住于画眉山庄,林顿家的长儿子。埃德加的品味以及举止与希斯克里夫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希斯克里夫第一次见面时,就不是很喜欢他了,不过至于凯瑟琳,倒是很受希斯克里夫吸引。成年后的凯瑟琳会选择与埃德加结婚,是因为他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尽管如此最后这桩婚姻还是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以女权主义的观点,这本小说更是凸显了,当时沿袭过去社会架构的时代,女人唯有透过婚姻才能赢得声望及财金地位的种种问题。
  • 艾伦(奈莉)·迪恩:小说中情节的主要叙事者,奈莉在恩萧家担任三个世代仆人;在林顿家为两个世代。她本人很平凡的出生,将自己视做养育辛德利的姊姊(她妈妈是辛德利的保姆,那时艾伦和辛德利年纪差不多大)。随后她在咆哮山庄工作和生活,虽然周围围绕著咆哮山庄粗野的居民,不过她本人还是识字且读过蛮多书的,后来等她到画眉山庄,又更是认识到上流社会的习惯与礼节。书中提及奈莉正式的名字是艾伦,但为了给予尊重与表示亲切,奈莉更是作为亲近其他角色的昵称。评论家曾讨论,奈莉作为一个局外人,她的言行到底影响了其他角色多少,她本人对情节的旁白叙述又有多少是客观又可信的。[7]
  • 伊莎贝拉·林顿:为林顿家中埃德加的小妹妹,她和书中其他角色似乎只有形式上的关系。她无视凯瑟琳的警告,对希斯克里夫抱有浪漫的幻想,因此作为不知情的人,就被卷入希斯克里夫报复埃德加的策划内容之一。希斯克里夫和她结婚,但残暴的对待她,且时常恶言相向。怀孕之时,她逃去了伦敦并产下了她的儿子--林顿。因为她所受的苦和被丈夫虐待随后出走的情节,使得有些评论家,特别是女权主义者认为在《咆哮山庄》中,伊莎贝拉为真正的“悲剧式浪漫”女英雄。
  • 辛德利·恩萧:凯萨琳的哥哥,娶了一个不知来源的女人法兰西丝,并且在他爸爸恩肖死后才将婚姻公诸于世。在她死后和恩肖家族破败之后,他开始变得残暴,酗酒和滥赌。
  • 哈里顿·恩萧:辛德利和法兰西丝的儿子,最初由奈莉抚养,后来则实际由约瑟夫和希斯克里夫抚养。前者灌输恩肖家遗产的荣耀,即使哈里顿无权处置这笔遗产。约瑟夫和希斯克里夫则处于报复其父辛德利的目的,不遗余力地教他各种粗俗下流之举。哈里顿和约瑟夫说话有一样的口音,在呼啸山庄做仆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的存在时常让希斯克里夫想起凯萨琳。
  • 凯萨琳·林顿:凯萨琳·恩肖和埃德加·林顿的女儿,她是个开朗的女孩,对父母的过往并不知情。埃德加对她保护有加,使得她对于庄园里的条条框框视若无睹。
  • 林顿·希斯克里夫:希斯克里夫和伊莎贝拉·林顿的儿子,他是个软弱的孩子,个性颇似其父唯缺了惊天动地的爱。林顿在少年时期开始了解父亲,并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表姐小凯萨琳为妻。
  • 约瑟夫:在咆哮山庄做长达60年的仆人,个性相当的严厉以及死板,是个自以为有道德的基督徒,事实上缺乏真正的善意和慈爱。他讲话的时候有严重的约克郡口音,并且讨厌几乎小说里的所有人物。
  • 洛克伍德:本书的旁白,他因为避世来到画眉山庄,希望向希斯克里夫租用山庄,但最后发现与其落得希斯克里夫一般的下场,他宁愿回到世俗生活当中。
  • 法兰西丝:辛德利的妻子,她和辛德利的婚姻到老恩肖先生死后才浮出水面。
  • 肯尼斯:邻近村子吉默登的医生。
  • 吉拉:凯萨琳死时希斯克里夫在呼啸山庄的仆人。

关系图

[编辑]

亲缘关系

[编辑]
恩萧太太
Mrs Earnshaw
? - 1773
恩萧先生
Mr Earnshaw
? - 1777
林顿太太
Mrs Linton
? - 1780
林顿先生
Mr Linton
? - 1780
法兰西丝
Frances
? - 1778
辛德利·恩萧
Hindley Earnshaw
1757 - 1784
凯萨琳·恩萧
Catherine Earnshaw

1765 - 1784
埃德加·林顿
Edgar Linton
1762 - 1801
伊莎贝拉·林顿
Isabella Linton
1765 - 1797
希斯克里夫
Heathcliff

1764? - 1802
哈里顿·恩萧
Hareton Earnshaw
1778 -
(1803年结婚)
凯萨琳·林顿
Cathy Linton
1784 -
林顿·希斯克里夫
Linton Heathcliff
1784 - 1801
(1801年结婚)

情感关系

[编辑]

图示:

  • 黑色线:子女;虚线意味收养
  • 红色线:结婚;双线意味二婚
  • 粉色线:爱情
  • 蓝色线:有感情
  • 绿色线:憎恨
  • 黄色区域:核心人物
  • 紫色区域:旁观者

评价

[编辑]

《咆哮山庄》、《李尔王》和《白鲸记》是英语文学中的三大悲剧。1948年英国作家毛姆(WS Maugham)说:“《咆哮山庄》的丑恶与美并存,而且它所表达的力量也是一般小说家难以企及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并推崇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呼啸山庄》是一部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结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边县手法。一方面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象了英国乡村庄园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反映19世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远离都市的庄园生活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同时,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一种隐蔽的“反家庭”倾向,如画眉山庄的排外与封闭,呼啸山庄的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小说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梦境的运用,超自然力的表现等等。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内心的风暴与大自然的风暴对应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小说中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传达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寂寞的沼泽峡谷,荒凉的山顶上,被风雨摧残的荒野,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形象地传达了苍凉荒凉所特有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狂野。在小说中,大自然作为男女主人公逃避家庭带来的痛苦的避难所,与家庭封闭,压抑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文译本

[编辑]

这部小说最先由伍光建所译,译名为《狹路冤家》,于民国十九年出版。之后有《咆哮山莊》、《魂歸離恨天》、《咆嘯山莊》、《呼啸山庄》、《嘯風山莊》等中译书名,梁实秋于1942年译名《咆哮山莊》为多数台湾译者所沿用。中国大陆译者多用《呼啸山庄》,始于1955年,杨苡所译。

  • 《狹路冤家》,伍光建译,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10月
  • 《咆哮山莊》,梁实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2月
  • 《魂歸離恨天》,罗塞译,重庆生活出版,1945年
  • 《魂歸離恨天》,罗塞译,上海联益出版,1949年5月
  • 《呼啸山庄》,杨苡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6年
  • 《咆哮山莊》,萧虹译,台北文友出版,1957年
  • 《魂歸離恨天》,江涛译,台北新兴出版,1957年
  • 《魂歸離恨天》,李素译,台北北星出版,1958年
  • 《咆嘯山莊》,梁实秋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年
  • 《咆哮山莊》,岱岱译,台南标准出版,1975年
  • 《咆哮山莊》,喻丽琴译注,台北长桥出版,1981年
  • 《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 《呼啸山庄》,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年
  • 《咆哮山莊》,孙致礼译,台北林郁出版,1993年
  • 《咆哮山莊》,杨苡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1996年
  • 《呼啸山庄》,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
  • 《咆哮山莊》,李淑贞编译, 台北九仪出版,1999年
  • 《咆哮山莊》,黄友玲译,台北希代出版,1999年7月
  • 《咆哮山莊》,许小美译,台南祥一出版,2000年
  • 《咆哮山莊》,蓝婷译,台北长宥文化出版,2001年
  • 《呼啸山庄》,杨光慈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2002年
  • 《咆哮山莊》,成维安译,台北中和华文网出版 ,2002年
  • 《呼啸山庄》,孙致礼译,沈阳辽宁出版集团电子图书馆,2003年
  • 《咆哮山莊》,蓝婷译,台北星月文化出版,2003年
  • 《呼啸山庄》,王成宇注释,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
  • 《呼啸山庄》,宋兆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10月
  • 《咆哮山莊》,林怡静译,台北深坑立村文化出版,2010年3月
  • 《呼啸山庄》(勃朗特三姐妹文集),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
  • 《嘯風山莊》,赖慈芸译,台北远流出版,2017年7月
  • 《咆哮山莊》,伍晴文译,好读出版,2022年4月
  • 《咆哮山莊》,梁实秋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23年1月

作品改编

[编辑]

这部小说有了许多改编,包括电影、广播剧、电视戏剧、伯纳德·J·泰勒的音乐剧、芭雷、伯纳德·赫尔曼卡莱尔·弗洛伊德Frédéric Chaslin的歌剧,还有凯特·布什1978年做的一首歌。

  • 《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 ),1939年电影,梅尔·奥伯伦劳伦斯·奥利维尔等主演,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项提名,并荣获最佳摄影奖。
  • 《此恨绵绵》剧本,赵清阁改编,文艺先锋第二卷五、六期,1943年6月

相关连结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uthering Heights: Publication & Contemporary CriticalRecep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2. ^ "Later Critical Response to Wuthering Heigh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ademic.brooklyn.cuny.edu. 4 March 2009. Retrieved 19 May 2010.
  3. ^ "Excerpts from Contemporary Revie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ademic.brooklyn.cuny.edu. 4 March 2009. Retrieved 19 May 2010.
  4. ^ https://archive.org/stream/cu31924013541895/cu31924013541895_djvu.txt
  5. ^ Eagleton, Terry. 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the Brontë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6. ^ 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P, 2000.
  7. ^ Harley, James (1958). "The Villain in Wuthering Heigh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17. Retrieved 3 June 20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