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梁
杞梁(?—前550年),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名植,一名殖,字梁,也作杞殖、杞梁殖。在伐莒的战争中殉国,其妻十日后自杀。
生平
[编辑]齐后庄公四年(前550年),他与华周都是齐后庄公的部下将领。先伐卫国、晋国,回师袭莒国。与华周率少数甲士夜出隧险,突击至城郊。莒君以重赂约和,他拒不接受,后在激战中被俘而死。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
后人把杞梁与杞梁妻的故事改为《孟姜女》,把杞梁改为秦朝时在长城服徭役而死的民夫,称为“万杞梁”、“万杞良”、“万启良”、“万喜良”,甚至是“范喜良”、“范杞良”、“范杞郎”、“范己郎”等,他的名字在各说书、戏剧与小说中,可以是“万”、“范”、“启”、“杞”、“喜”、“己”、“梁”、“良”、“郎”等字的任意组合。
杞梁与华周
[编辑]齐庄公将要讨伐莒,并为此设立了享受五乘爵禄的勇士职位,而只有杞梁和华周不在其内,所以他们回来就不吃饭,他们的母亲说:“你活著的时候不讲道义,死后也没有名气,即使你们是五乘之宾,谁不讥笑你?你活著的时候重道义,死后也有名气,那么那些车上的宾客全都在你之下。”于是就催他们吃饭,吃过饭以后才走。杞梁和华周陪庄公坐一部车子一直开到莒,莒人迎战他们,杞梁、华周下车打斗,三百甲士被杀伤一半,莒人说:“你们不要死战,我同你们共有莒国。”杞梁、华周说:“离开自己国家,投降敌人,不是忠臣;离开自己的君长,接受别人赏赐,也不是正当的行为;何况在鸡叫时就约好了,到中午就忘记了,是不守信的。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大臣的事,莒国的利益也不是我所知道的。 庄公听说二将独战得胜,使人召之还他,说:“我已经知道你们的勇敢了,不必再战,我跟你们共有齐国。”杞梁、华周说: “你带了五乘勇士,而周梁并没份,是小看我们的勇猛;临敌遇难,拿利来阻止我,是污辱了我们的名声;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人臣该做的事,齐国的利益,不是我们所知道的。”于是辞去使者,弃车步行直逼且于门 莒人拿炭放在地上,周梁二人不能进去,隰侯重站在一边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士人,冒险赴难,他的去就根据一个标准,来,我帮你越过炭。”隰侯重掌盾伏在炭上,两个人踩著他的背攻进去,彼此看了一下哭起来。华周最后才停止不哭,杞梁说: “你怕死吗?为什么哭得这么久?”华周说:“我哪里是怕死的人,是他的勇气跟我一样,而他又比我先死,因此我感到悲哀。” 于是就前去打斗,杀了二十七个人才死去,杞梁的妻子听到了伤心痛哭,城角都被哭崩陷了。
《孟姜女》自春秋产生以来,在民间口头广为流传,自唐朝以后,特别是鲁东南地区相当流行,至今不衰。使《杞梁妻哭夫》这一美丽的爱情故事,由鲁东南地区一带向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孟姜女哭长城》--《杞梁妻哭夫》的传说是在莒国故城及周边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 现将此传说的流传年代和传承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齐后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国进攻莒国,齐国大将杞梁被莒俘获杀害。杞梁妻孟姜前往哭祭
战国时期,《孟子》中,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传至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哭崩五丈。
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杞梁妻的故事走出史实范围,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琴操》内文《杞梁妻歌》,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
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变得面目全非。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24载,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城。许多话本、说唱,广为流传,但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说法。
明代,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为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老百姓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启梁”等),加入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清光绪十年,在杞梁攻城殉难处(今莒城西南角,俗称七里门)立一石碑,上书“且于门”三个大字。
民国24年的《重修莒志》,记载了“且于门”以及《杞梁妻哭夫》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