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列传
《海上花列传》,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是一部清代以吴语苏州方言(“苏白”)创作的狭邪小说[1]。又名《青楼宝鉴》、《海上青楼奇缘》、《海上花》,原题“云间花也怜侬著”。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2]被胡适称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海上花列传》为“清之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张爱玲晚年生活一研究《红楼梦》,二翻译《海上花列传》,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将用吴语的《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和国语。[3]
历史画面
[编辑]《海上花列传》展示中国古老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的历史画面:[2]
“ | 在小说开头,当刚从乡下出来打算到上海找点生意做做的农村青年赵朴斋,冒冒失失撞上早晨刚刚醒来的花也怜侬的地点,乃是上海地面,华洋交界的陆家石桥;当时便有青布号衣的中国巡捕过来查询。租界、巡捕和外乡农民,这几个独特的意象,表明了上海的森严和另类。 | ” |
——上海大学讲演,栾梅健教授 |
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人物关系设置与氏族血统安排,翻开《海上花列传》小说,记述是海上妓女,不甚了解其出身背景籍贯。记述是一座无根的真正的现代工商都会,夹杂着各种口音、混杂着各色人等的移民城市。[2]
文学转变还表现在大量出现的新兴器物描写内容,在《海上花列传》中,从自来水、交通运输、通讯、照明,处处显示西方物质文明影响,不同于农耕文明和乡村都会。中国传统中从未有新兴器物洋灯、洋镜台、煤气灯装点堂馆门面,黎篆鸿的老相识屠明珠的厢房内,“十六色外洋所产水果、干果、糖食暨牛奶点心,装着高脚玻璃盆子,排列桌上”,“桌前一溜儿摆八只外国藤椅”表现浓浓西洋韵味。《海上花列传》展示从外国传入的电报、人力车、东洋车、马车与长江轮船,记录新兴都会上海的工业性质与现代转型。[2]
译本
[编辑]从小就阅读过海上花列传这部作品的张爱玲,来到美国之后拜访胡适提及翻译的愿望也得到支持,不过在他眼中,吴语“这种轻灵痛快的口齿,无论翻译成哪一种方言,都不能不失掉原来的神气。”1983年,张译本以《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两部形式由台湾皇冠出版。
凭借着对于语言的天分,张爱玲将《海上花列传》的吴语对白,转换成地道晚清官话。同时,《海上花列传》中出现的欢场行规、上海的风土人情、晚清服饰、张爱玲都做了准确详尽的注解。然而她仍担心读者不满意,在序言中写道:“就怕此书的下一回目是: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影响
[编辑]张爱玲曾说自己创作的小说承继的正是《海上花列传》和《红楼梦》的传统[3]。
潘飞论,张爱玲晚年生活放在两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红楼梦》,二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将那种嗲声嗲气的吴语对白,悉数转换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话。同时,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作品中出现的晚清服饰、欢场行规、上海的风土人情都做了很多准确详尽的注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