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外观
内容主旨
[编辑]《明史》作二十四卷[1],《千顷堂书目》、《钦定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均作三十二卷[2][3][4]。朱国祯,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同进士,天启年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后因与魏忠贤相忤而去位[5]。此书作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到天启元年(1621年),历时十三年。共一千四百五十二条,约四十万字。天启二年(1622年)刊行,有朱氏家刻本。据自叙,作者初将书名命名为《希洪》,有景仰南宋名臣洪迈之意[6],并欲效仿《容斋随笔》撰写此书,后自知其不类,又因朱国祯尝筑有木亭,名涌幢,而将书名改为现名[7]。
评议
[编辑]此书杂记作者耳闻目睹的掌故、典章制度、人物传记和琐事见闻,都详明可信,间有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介绍该书:“是书杂记见闻,亦间有考证。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说部之中,犹为质实。”书中内容繁杂,援引古书也有错误。有《笔记小说大观》本、1959年中华书局本等版本。
注释
[编辑]-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98):“朱国祯,《涌幢小品》二十四卷”
- ^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5):“朱国祯,涌幢小品三十二卷。”
- ^ 清·嵇璜、刘墉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77):“朱国桢,涌幢小品三十二卷。”
- ^ 清·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8):“《涌幢小品》•三十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明朱国祯撰。”
- ^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40)
- ^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序):“闲居无事。一切都已弃掷。独不能废书。然家罕藏书。即有存者。钝甚。不善读。又不克竟。至于奇古诡卓之调。闳深奥衍之词。即之如匹马入深山。蚁子缘磨角。恍惚莫知其极与乡也。惟浅近之说。人所忽去。且以为可弄可笑者。入目便记。记辄录出。约略一日内必存数则。而时时默坐。有所窥测。间亦手疏以寄岑寂逍遥之况。因思茂先《博物》崛起东西京之后。别开一调。后之作者纷纷皆有可观。而唯段少卿、岳总领、最为古雅。至洪学士容斋札为《随笔》。数至于五。下遍士林。上达主听。我明杨修撰、何侍郎、陆给事、王司寇。扩充振发。别自成书。此皆以绝人之资。投山放海之客。为野蔬磵草之嗜。虽畸杂兼收。若无伦序。而中间根据条理。要自秩然。固非探形影。袭口吻。以乱视听者比。其意微而其致固已远矣。馀之无当明甚。然千金之鼎。乌获可举。孺子亦奋臂也。太牢之味。王公能羞。田畯亦垂涎也。执笔自韵。仰视容斋。欣然有窃附之意焉。间示一二馆师与儿子辈资谭谑。题曰《希洪》昏眊之馀。理耶棼耶。澄耶淆耶。皆不自知。吏□花舒笑于名园。蛙部鼓吹于天籁。我用我法。此亦散人之一快。而又念洪亦未易可希。将使人有优孟之诮。会所创涌幢初成。读书其中。潜为之说。遂以名篇。其曰小品。犹然《杂俎》遗意。要知古人范围终不可脱。非敢舍洪而希段也。 虬庵居士朱国祯题。”
- ^ 清·永瑢、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8):“国祯有《大政记》,已著录。是书杂记见闻,亦间有考证,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说部之中,犹为质实。而贪多务得,使芜秽汨没其菁英,转有沙中金屑之憾。初名曰《希洪》,盖欲仿《容斋随笔》也,既而自知其不类,乃改今名。其曰涌幢者,国桢尝构木为亭,六角如石幢,其制略如穹庐,可以择地而移,随意而张,忽如涌出,故以为名云。”
参考文献
[编辑]-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 嵇璜、刘墉等,《钦定续文献通考》
- 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朱国祯,《涌幢小品》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