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蘇馬羅科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蘇馬羅科夫(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Сумаро́ков,1717年11月25日—1777年10月12日),俄羅斯詩人、劇作家。他生於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在家中接受啟蒙教育,後來在貴族的陸軍武備學校學習。蘇馬羅科夫在學校中參加文學小組,寫奉承的愛情歌詞,配上當時流行的小步舞曲,在彼得堡的貴族育年中風行一時,還得到女皇的賞識。武備學校畢業後,蘇馬羅科夫當上一位伯爵的副官;他寫了許多悲劇、喜劇和歌劇,獲得很大的成就。他被任命為俄國策一劇院的院長。蘇馬羅科夫在作品中攻擊貴族的驕橫和不道德,提倡減輕對農奴的壓迫。1763年,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日,戲劇家沃爾科夫朗誦了蘇馬羅科夫寫的一首諷刺俄國社會風尚的詩《對變化無常的世界的大合唱》,引起女皇的憤怒。蘇馬羅料夫被迫離開彼得堡,貧困而死。蘇馬羅科夫的創作體裁是多種多樣的,除戲劇外,還寫抒情詩、頌詩、童話、諷刺詩、銘詞。他的詩歌的韻律豐富多彩,在俄國詩歌發展中起過一定作用,其歌謠很多取材於民間作品。

創作[編輯]

蘇馬羅科夫的早期頌詩用特列季亞科夫斯基詩體寫作。40年代與羅蒙諾索夫走到一起,這一時期詩作以羅蒙諾索夫精神寫成。1747年,他完成了具有古典主義文論性質的兩部詩體書簡。在推崇頌詩和悲劇為崇高體裁,並且大量寫作的同時,他也開始表現出自己的特性和偏好,他對所謂中間和低級體裁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例如牧歌、田園詩、歌曲、寓言、喜劇詩等。他與他的弟子和追隨者們對於這些問題,在題材、主題、語言、形象以及格律和韻律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

給蘇馬羅科夫帶來崇高文學聲譽的是他的戲劇創作。作為劇作家,他共創作了9部悲劇,包括《霍列夫》、《西納夫和特魯沃爾》(1750)、《維舍斯拉夫》(1768)、《偽皇德米特里》(1771)、《姆斯季斯拉夫》(1774)等。

蘇馬羅科夫戲劇情節則取材於俄羅斯歷史。儘管作品用的主要是人名,而不是真實史料,但是由於他的努力,民族歷史主題成為俄羅斯古典主義的突出特點。他的作品結構質樸簡明,人物角色很少,而成熟時期的作品一般都是幸福結局。他的悲劇的戲劇衝突核心是愛情和責任的鬥爭,而責任最終取勝。他的悲劇頌揚貴族「公民」美德,主人公為責任而戰勝自我。作品的社會政治意義在於抨擊專制暴君(「不管權臣,還是領袖、統帥、君王/沒有美德就是令人鄙夷的生物」)。他在其唯一一部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的悲劇《偽皇德米特里》中,號召推翻這個17世紀初在波蘭支持下竊取王位的「暴君」,因為他是「莫斯科、俄羅斯的敵人和臣民的折磨者」。不過,推翻暴君的「人民」沒有超越古典主義原則,還只是弱小的萌芽。同時,他筆下的德米特里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切暴虐的化身。

蘇馬羅科夫在喜劇方面也有貢獻。他早期喜劇只是諷刺以人物為化身的某種惡習。60年代的喜劇《監護人》(1765)、《高利貸者》(1768)等風格怪異,主要揭露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卑鄙情慾。監護人覬覦孤兒財產而將青年貴族變成奴僕;高利貸者出於吝窗讓僕人半飢半飽,逼他們去愉木材。他還曾為俄羅斯第一部歌劇《采法爾和普羅克里斯》(1755)撰寫了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