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親揚子構造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親揚子構造域中元古代中國四個構造域之一,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的合稱)中國五個構造域之一,因為屬於這個構造域的各板塊地塊構造運動古生物古地磁等特徵在這一時期與其中最大的揚子板塊相似而得名。

親揚子構造域包括揚子板塊松潘-甘孜地塊秦嶺中部地塊武當地塊大別地塊膠南地塊中甸地塊思茅-印度支那板塊華夏板塊等板塊和地塊,其中較重要的是揚子板塊、華夏板塊和思茅-印度支那板塊。屬於西域構造域的各板塊或地塊,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也陸續表現出親揚子的特徵,但由於它們在新元古代之前的地史和親揚子的其他各板塊或地塊完全不同,因此宜獨立為一個構造域。

揚子板塊是在中元古代末期由北揚子板塊和南楊子板塊(即湘桂地塊)碰撞拼合而成的。在青白口期,揚子板塊可能一度與華夏板塊幾乎拼合,但在南華期又相互遠離。在古生代,揚子板塊和它北面的一些小地塊雖然出現了俯衝作用,但只是洋-陸俯衝,陸殼之間仍處於離散狀態。古生代晚期,受峨眉山地幔羽的影響,揚子板塊西部發生張裂,形成了川西地塊雲開地塊等小地塊。

晚二疊世,親揚子構造域各板塊和地塊開始會聚。中三疊世末期,華夏板塊、雲開地塊、川西地塊、思茅-印度支那板塊和揚子板塊先拼合為華南板塊,並形成雲開-十萬大山碰撞帶金沙江碰撞帶的南段。晚三疊世,屬於親岡瓦納構造域保山-中緬馬蘇地塊也碰撞到華南板塊之上,形成瀾滄江碰撞帶的南段,與此同時,華南板塊向北碰撞到歐亞板塊之上,形成秦嶺-大別山碰撞帶。經過這些被統稱為印支運動的構造運動,親揚子構造域各板塊和地塊便全部成為歐亞板塊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編輯]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ISBN 7-116-03991-0. 

參見

[編輯]